僑委會拋資金融通措施 盼助臺商因應關稅挑戰
根據國發會統計,我國臺商對新南向18國投資金額,由2018年24.03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87.26億美元,佔比達17.96%;對美國投資金額2024年增至141.26億美元,佔比增至29.08%;對歐盟投資金額由2018年12.18億美元增至2023年49.67億美元,佔比達18.66%。
徐佳青表示,今年4月2日美國公佈對等關稅相關措施後,僑委會於4月中旬展開第一階段調查,請各國臺商會會長提供受影響情形等資訊,並詢問需要哪些協助及服務方向,預計5月將進行第二階段調查,適逢歐洲、亞洲、美洲、大洋洲臺商總會將陸續開會,會有非常多會員與會,會在大會期間進行座談會與問卷調查,現在均已密切進行中。
徐佳青解釋,海外僑臺商與國內臺商不同之處在於,國內臺商以國內資金、產地或第三國製造爲主,再輸出到市場端,而海外臺商基本上早年就已移居他國,資金來自第三國,但近年全球供應鏈變化,有許多人除了在僑居國,在第三國也有投資或貿易採購等,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影響衝擊確實相當大,這部分會分門別類,就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瞭解其所受影響。
徐佳青補充,因應這次對等關稅,若比較中小型的海外僑臺商需要資金融資,也會規劃特殊專案,讓僑臺商能在短期內獲得立即性的資金協助,至於若需要長期投資、擴大投資金額,因爲海外信保基金額度上限在東南亞南向國家爲250萬美金,其餘地方是200萬美金,會與國內金融機構討論,若僑臺商過去貸款信用良好,盼由國內31個OBU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金融貸款。
徐佳青談及,各地臺商面對對等關稅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如日本半導體廠商面對不確定性、越南臺商面對高額關稅,但菲律賓臺商受惠對等關稅稅率相對他國低,反而獲得比較多下單、投資的機會,目前第一波談判名單包括日本、韓國、臺灣、越南,本身就具上下游供應鏈的產業合作型態,盼未來談出比較具體的型態,後面的國家就可以跟着走,根據美國總統川普受訪所言,本週至週末可能就會有具體結果會出現。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補充,經濟部預計9月赴菲律賓舉辦臺灣精品策展,希望促進在地臺商、在臺灣的產業去發展,另也將透過多元拓銷措施,協助臺灣廠商行銷全世界,這是經濟部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徐佳青說明,僑委會目前仍在等待對等關稅談判結論出爐,未來將輔導原來在新南向國家進行代工的製造業,看如何配合臺灣的談判結果建構自有品牌,走比較高端的市場,甚至分散市場,如除了美國市場,也可拓展歐洲、中東、東協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