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治理與風險管理 AI浪潮掌握先機
BSI英國標準協會總裁策略顧問蒲樹盛(左起)、人工智能公司董事長張榮貴、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常務理事柯承恩、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清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朱竹元、臺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巖、勤業衆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圖/簡立宗
大會並聚焦「如何發揮董事會強化AI治理與風險管理的角色」,以具全球性、前瞻性與整體性的視野,爲政府與民間建立具獨特性的公司治理生態系提供啓發,實質討論企業如何擬定AI發展策略與董事會責任、董事會參與制定AI治理政策與策略的方式,在積極應用AI促進企業永續的同時,建立風險監督體系,以及就AI應用建立適當透明機制等核心議題。
將AI與永續 納入治理核心
BSI英國標準協會總裁策略顧問蒲樹盛指出,AI治理以及碳捕捉、負碳技術的國際標準將陸續、且以相當快速的節奏出爐,企業與董事會宜提前納入治理框架考量。AI能帶來業務突破,但資安與數位信任風險也隨之升高。當AI涉入客戶重大權益與營運高度自主決策時,應將其視爲高風險並強化監管。
蒲樹盛進一步指出,國際監管對企業的法遵要求日益嚴格:從2018年的歐盟GDPR,到2023年的歐盟數位法,再到今年8月生效的歐盟AI法案,罰則標準從全球營收的4%~7%不斷提高。伴隨ESG規範更嚴格的落實,對以代工體系爲主的臺灣中小企業勢必造成壓力,因此更要及早思考應對之道。
蒲樹盛強調,企業韌性取決於兩大核心,其一是真正擁抱科技並落實AI應用;其二是朝向低碳與永續發展的決心。若欠缺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基礎,在全球貿易與關稅環境持續惡化之際,不少企業恐難以爲繼。企業領導人與董事會將AI與永續納入治理核心,方能在劇烈變動中維持競爭力與生存力。
強化AI治理與風險管理
人工智能董事長張榮貴表示,AI治理不是限制創新,而是推動創新的必要條件;唯有透過制度化治理,才能確保AI應用安全、可持續並創造長期價值。他指出,AI的快速滲透伴隨風險,從誤判帶來的經濟與人身危害,到演算法偏見引發的公平性問題,都需要透過治理降低。
張榮貴主張,隱私保護、公平問責、透明性與可解釋性是企業應用AI的根基,也是建立「可信任AI」「負責AI」的條件。建議董事會應從三個層面着手:一、將AI納入公司戰略,將其視爲戰略資源而非單純技術工具。二、參與制定AI治理政策,建立清晰治理架構,涵蓋資料治理、風險控管與合規要求。第三、推動AI的全面應用,鼓勵組織培養AI人才,讓AI成爲企業轉型、永續與提升社會價值的核心驅動力。
張榮貴強調,AI導入不應僅由技術部門承擔,而需成爲全公司的共同責任;董事會在強化AI治理與風險管理上應積極引導,從戰略、制度與文化三方面同時着手,才能真正兼顧創新與永續。
將AI視爲企業戰略資源
臺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巖指出,百視達的案例顯示,企業若無法在關鍵時刻擁抱新科技,可能迅速被淘汰;因此真正值得擔憂的風險並不是AI本身,而是企業沒有及時導入AI。建議董事會思考AI治理時,可從五個維度架構出發:一、如何賦能員工、提高生產力。二、讓企業的數位系統與品牌更智慧化。其三、企業如何與外部AI生態鏈連結,吸收新創能量。四、培養自有的專屬模型,避免關鍵數據完全依賴外部平臺。其五、無論推動哪個維度,都必須兼顧AI倫理。
在倫理面,蔡祈巖提出三項核心:首先是AI風險,涵蓋資安、數據隱私、歧視偏見、就業衝擊與系統安全性;其次是智慧財產權,涉及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訓練數據授權與開源模型合規使用,最後是法規遵循,臺灣已於2023年與2024年分別提出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並在2025年已有多個立委版本待審,反映對全球AI規範的高度關注。
「2020到2040將是AI的20年。」蔡祈巖強調,AI的影響將超越行動網路革命。董事會必須積極參與AI治理,將AI視爲企業戰略資源,而非單純技術;從制度、風險控管到應用推動進行全面規畫,才能在AI浪潮中掌握先機,帶領企業走向永續與創新。
資料治理是最大瓶頸
勤業衆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指出,AI能否產生價值,關鍵在於能否與業務流程結合。許多企業在面對新技術時往往猶疑,仍停留在「點火式」的單點實驗;若無法進一步模組化與規模化,便難以創造持久價值。
林彥良強調,AI治理的真正挑戰不在單一案例或短期KPI,而在於能否放大應用、建立跨部門共享的資料、平臺與流程。缺乏治理標準將放大風險,尤其在未來AI Agent普及後,若各部門的Agent缺乏標準化管理,一旦出錯將導致全系統性的錯誤,後果更爲嚴重。
林彥良指出,資料治理是AI規模化的最大瓶頸。資料安全管理、法規遵循、以及在不同角色間的正確授權,將決定AI能否走向大規模應用;而「信任」是AI能否擴展的核心要素。
董事會在AI治理上的角色,不應只監管單一風險,而要從結構上思考如何推動AI納入日常營運,並培養能與AI協作的人才。過去在IoT、RPA、上雲、資料治理的累積,終會成爲AI時代的基礎;若因恐懼而遲遲不行動,將錯失AI規模化帶來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