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

我國證券業迎來全面風險管理升級。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並表管理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這意味着證券行業風險管理體系正式邁進“全口徑、穿透式”監管新階段。

2020年,中國證監會批准6家證券公司實施並表監管試點,爲試點轉常規探索和積累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及經驗。在4年多的時間裡,我國證券業也經歷了快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雙重挑戰。證券公司專業類子公司數量增加、業務領域不斷擴展、市場服務功能更爲豐富、國際化發展穩妥推進。但這些變化也使得傳統監管模式難以有效監測跨市場、跨地域的潛在風險傳導。證券公司強化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亟需出臺統一、全面、兼具可操作性與前瞻性的行業性管理指引。

此次《指引》應運而生,展現出三大制度創新。監管邊界重構,明確並表管理範圍,形成覆蓋表內外、境內外、本外幣的全口徑監測網絡。管理架構革新,加強對子公司及業務條線的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並表管理協作機制,將並表管理納入內部審計範疇,實現“治理架構—業務協同—風險量化”的立體化升級,將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在內部無序傳遞和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播。文件還明確要求每3年引入外部機構評估,這一機制將倒逼券商建立持續改進的內控閉環。

此外,在操作層面,體現了差異化安排,針對頭部券商與中小機構的現實差距,設置最長不超過三年的過渡期,避免“一刀切”,爲行業預留充分的技術改造窗口。

由於《指引》要求從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加大投入,預計這將引發行業新一輪數字化建設熱潮。一些頭部券商建立數據治理體系、整合境內外子公司數據的實踐,也印證了《指引》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催化效應,預示風險管理能力將成爲券商核心競爭力之一。

從行業格局演變趨勢看,行業將加速分化。具備先發技術優勢和資本實力的頭部券商,有望通過數字化的系統風控能力構建新的護城河,而資源有限的中小機構或將面臨更大的合規成本壓力。這在客觀上有利於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未來行業將從規模擴張向資本效率驅動轉型,推動實現風險隔離機制與業務協同效應的動態平衡。

這場風險管理升級不僅關乎監管指標的達成,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爲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夯實制度基礎。這項制度好比爲建造跨海大橋澆築橋墩,爲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健運行提供了結構性保障。當數字化的風險管理體系真正融入發展基因,證券業方能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