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串子”串起增收新希望——柳林縣薛村鎮後大成村打造木耳產業基地速寫

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在柳林縣薛村鎮後大成村木耳種植基地,農戶們正與高溫天氣展開一場緊張的“戰鬥”,全力保障木耳的生長與豐收。

走進木耳種植基地,只見一個個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棚內,一排排菌棒有序懸掛,晶瑩剔透的白玉木耳從菌棒中“探出頭來”,簇擁密集,如脂似玉,長勢格外喜人 ,農戶們在菌棒間忙碌穿梭,雙手熟練地採摘着成熟的白木耳,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近些天氣溫高,必須用遮陽布蓋住木耳,並且澆水降溫,防止木耳壞掉。”基地技術負責人黨安平介紹說,夏季高溫對木耳生長是個嚴峻考驗,溫度一高,菌絲髮白就出水,一出水,菌絲就容易壞掉。爲了給木耳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農戶們想盡辦法,遮陽布是抵禦烈日的“護盾”,不間斷的澆水則是給木耳送來“清涼”。清澈的水流順着管道潺潺流下來,在大棚內瀰漫成細密的水霧,滋潤着每一朵木耳 。

農戶王鳳平一邊採摘,一邊笑着說道:“這是我們第二年種植白木耳,前面已經收了一茬,有6000多斤。就目前的情況看,今年一定會有好收益。這白玉木耳長得水靈,像小扇子似的,看着就喜人!”他的話語裡滿是對豐收的期待和對這小小白木耳的喜愛。

後大成木耳種植基地地理位置優越,南依三川河畔,北靠八石公路。基地佔地面積20畝,總投資135萬元,共建12個溫室大棚,能種植木耳24萬餘棒,預計可生產木耳2.4萬斤。這裡採用“黨支部+企業+農戶”以及“公司+農戶入股”的創新發展模式,將白木耳產業與村民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由柳林聯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統一採購菌棒、統一組織生產、統一技術指導,通過土地流轉,整合23戶農民的20畝土地,集中力量打造起這片充滿希望的農業產業基地。

在採摘旺季,基地每天有數十名村民忙碌其中,參與採摘、分揀等工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50歲的薛利琴便是其中一員,她原先在柳林縣城打零工,今年上半年選擇回到村裡的木耳基地打工。“我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來這裡做工,不用出遠門,可以照顧家裡,一個月還能有兩千多元工資。”薛利琴笑着說,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十分滿意。據瞭解,大棚木耳大量上市時,一天最多需要40多名工人,最少也要7名工人,女工摘一桶木耳4塊錢,最多可以摘30多桶,少的時候可以摘15桶,每人每月工資在2000元到3000元不等。

白木耳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其本身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黨安平介紹,與傳統黑木耳不同,這裡種植的白木耳耳片肥厚、質地柔軟、營養豐富,市場價格比普通木耳高出數倍,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等優勢。在銷售方面,農戶們也無需擔憂,所有種植戶的信息都在柳林縣農業局備案,專門收購的大廠商來到柳林後會到農業局獲取信息,主動聯繫他們,解決了銷售的後顧之憂。

從最初的探索嘗試,到如今步入正軌,後大成木耳種植基地經歷了幾年的發展與沉澱,已經成爲後大成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錢串子”。基地負責人劉永軍滿懷期待地說:“今年是個豐收年,我期待我們的大棚能夠火起來,也希望和村民可以一起致富。”記者 木二東

來源:呂梁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