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重塑 AI 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AI示意圖。(路透)

行政院規劃AI新十大建設,四年將投入1,900億元發展AI、量子科技、矽光子等技術,包括六大基礎建設及四大技術領域。基礎建設方面,包括建置超級電腦、雲端資料中心,大幅提升我國自有的AI運算資源,以支援政府及民間企業的需求,此外也將強化資料治理及資安控管,確保技術發展及資訊安全保護。政府也會推動AI軟體產業發展,以協助交通、醫療、教育等產業導入AI技術的轉型發展。

看來AI新十大建設偏重建設硬體資源和軟體技術的建立,但社會如何應用AI和AI如何融入企業文化更是重要。隨着AI的落地,企業紛紛視之爲提高生產力的神奇利器,很多企業甚至藉口AI提高員工生產力而紛紛裁員。不過近期研究卻警示我們,AI在工作場所的應用,非但沒有解放勞動力,反而造成員工工時無限延伸、身心俱疲的現象。

根據微軟發佈的2025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現代職場已出現所謂的「無限工時」(infinite workday)現象。報告指出,許多工作者的工作日從清晨6點開始,持續到深夜甚至週末,幾乎全天無休。員工每天平均接收117封電子郵件和153則即時通訊訊息,每兩分鐘便會被會議通知、郵件或訊息所打斷,導致工作極度零碎化且難以專注。

研究更發現,高達57%的會議是臨時召集的,大型跨部門會議日益增多,跨時區協作的情況也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不僅耗盡員工精力,也侵蝕他們寶貴的深度工作時間。夜晚8點之後的會議數量更年增16%,而週末的工作郵件使用率亦明顯增加,令許多員工連休息的權利都被剝奪。

另一方面,自由接案平臺Upwork最近一項研究也揭露了AI對員工的負面影響。77%的受訪工作者表示,儘管AI協助完成更多任務,但實際上卻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甚至使他們更容易感到疲勞與倦怠。此研究也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高達96%的企業高層認爲AI能神奇地提升員工生產力,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設置了有效的AI訓練計劃,而真正制定清晰AI戰略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這些研究結果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AI本應作爲提高效率、減輕員工負擔的工具,爲何反而讓職場文化更加失序、工作節奏更加緊繃?問題根本上在於企業並未真正思考如何將AI有效融入現有工作模式與流程,反而僅僅將其視作迅速提高產能的捷徑。

要改變這種情況,企業須從根本上重新檢視工作模式與文化。微軟的報告中提出一個關鍵概念,強調以AI爲核心,重新設計企業的工作節奏與組織結構。例如透過80/20原則,聚焦在真正重要的20%工作,透過AI有效處理其他80%的低價值任務,讓員工得以集中精力於深度思考與策略性工作。

企業也應推動靈活的工作組織,以目標導向建立跨功能的小型團隊,並利用AI技術快速補足團隊缺乏的技能。這種彈性的組織架構將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會議與溝通,提升整體效率與滿意度。

更重要的,企業應積極培育員工成爲「AI代理主管」(AI agent boss),即懂得妥善運用AI協助完成工作,而非被其牽着鼻子走的人才。透過適當訓練和引導,員工將能更有效地與AI工具協作,實現人機共融的最大效益。

AI技術本身並非問題癥結,真正問題在於企業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與適應能力。企業應立即調整觀念與做法,積極建構能夠發揮AI潛力的新型態職場,否則,AI技術將淪爲新型態的勞動枷鎖,企業和員工將一同陷入無止境的生產力追逐,難以真正實現AI帶來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