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日快樂/泰谷 戰略轉型 進擊矽光子
泰谷光電南投廠房。公司提供
泰谷(3339)從傳統LED磊晶廠到以矽光子爲核心的半導體轉型,正是不懼變革精神的體現。董事長蔡兆全將這場轉型視爲一場經過精密計算、成功機率最大的戰略轉移,爲公司的長期基業注入強勁動能。
泰谷的發展軌跡始於LED產業勃興時期。創立初期,公司專注於LED磊晶技術的研發與製造,在產業內累積許多專利技術與紮實的製造經驗,奠定務實與精實的企業文化。
泰谷團隊在前經營團隊的帶領下,磨練出能以最精實的人力與物力,達成客戶最大需求的專業團隊。
這份精準控管、高效執行的能力,成爲泰谷面對未來轉型時最堅固的「底氣」。
然而,隨着全球LED市場的飽和與競爭白熱化,單一產品的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傳統LED業務的成長動能逐漸枯竭。
儘管過去積累深厚的技術實力,但在產業鉅變的浪潮下,泰谷意識到若不能找到新的成長曲線,企業永續發展將面臨嚴峻考驗。
這段經歷讓泰谷體會到,唯有具備高水準的專業度與韌性,才能在挑戰中站穩腳跟。面對產業瓶頸,泰谷將目光投向正在穩步上升的矽光子技術市場,特別是在AI運算與高速資料傳輸領域的龐大需求。
這場關鍵的轉型決策,源於蔡兆全對既有資源的精準盤點和對新市場的深刻洞察。蔡兆全表示,泰谷能順利啓動轉型,關鍵在於能以「最小的投入」,達成「最有效的轉型」。
多元整合 串聯起服務鏈
泰谷發現,其既有的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設備與LED製程技術,與雷射二極體(LD)製程技術具有高度重疊性。這意味着公司能在不進行大規模設備更替的前提下,將技術從傳統的砷化鎵(GaAs)成功延伸至磷化銦(InP)。
這項技術的無縫跨越,大幅降低轉型的時間與資金成本,爲泰谷進軍矽光子領域提供「成功機率最大」的路線。
泰谷憑藉在磊晶與封測領域的技術優勢,成功加入臺積電與日月光等半導體巨頭主導的SEMI矽光子聯盟,並被歸類至「先進封裝與測試(SIG2)」小組,共同參與產品標準的制定。這不僅鞏固泰谷在先進封裝與測試領域的技術優勢與市場定位,更在矽光子生態系佔有一席之地。
泰谷深知,唯有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Turnkey Service),才能真正抓住客戶需求,強化競爭力。
泰谷採取多元整合的模式,串聯起從材料、製程到系統測試的完整服務鏈。這種投資佈局更着重於技術互補、整合與資源共享。泰谷專注LD雷射二極體的磊晶與產品供應,是服務鏈的技術核心;泰谷的三家子公司,泰士科技提供前端檢測服務;正誠電子負責半導體後端封裝檢測;承芯科技提供IC設計服務。
泰谷也與新加坡Sunlune策略聯盟,合作開發AI推理型ASIC晶片,運用Hybrid Bonding與3D DRAM堆疊等先進技術,強化在AI運算與加密晶片市場的技術互補性與市場切入能力。蔡兆全強調,這些投資與合作,就是爲延伸現有技術,並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爲客戶提供IC設計、後端封裝測試與探針檢測等「一條龍」的解決方案。
泰谷採用動態透明的管理方式,透過定期交流、即時進度掌握與彈性資源調度,使矽光子、ASIC設計、封裝測試部門能夠高效協同,降低資源內耗,併發揮集團內的整體協同效應。
跨域融合 鞏固技術優勢
在人才方面,泰谷憑藉LED與LD專業與技術經驗,讓原有團隊切入矽光子研發,這是公司最寶貴的底氣。在此基礎上,積極招募具有ASIC背景的研發與設計人才,並透過「跨領域融合」與內部培訓,促進新舊團隊快速融合與知識累積。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動挑戰,泰谷推動「在地化」策略。
蔡兆全指出,泰谷在LD產品上的最大優勢,就是從上游原物料生產到後端製程,都能在公司獨立完成。這是確保供應鏈穩定的基石。再搭配在地化策略,透過加入矽光子聯盟與更多本土夥伴對接,共同建構堅實的產業鏈生態圈,極大增強泰谷面對外部環境挑戰時的彈性與競爭力。
新設立的大陸廣州子公司,則是鞏固既有業務並開拓華南新市場,避免外部貿易戰影響。蔡兆全說,泰谷的轉型經驗證明,企業的歷史是不斷變革與成長的旅程,關鍵在於主動盤點優勢、打破框架,並以知人善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爲指導,才能將每一個挑戰都轉化爲企業持續成長的養分,引領泰谷邁向新的長期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