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價格如何成爲A股“溫度計”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打開期貨軟件,輸入“期股聯動”,選擇一個期貨主力合約,幾條曲線便在屏幕上緩緩展開:一條代表期貨價格走勢,一條是對應股票板塊的指數變動。多晶硅與光伏板塊、黃金與黃金股、鐵礦石與鋼鐵股……產業鏈上下游的價格聯動關係,一目瞭然。
對於不少投資者而言,期貨已不僅是宏觀判斷或套期保值的工具,也逐漸成爲研判股票估值的重要參考。從黑色系金屬到貴金屬,從工業品到農產品,商品期貨市場的波動正傳導至相關股票板塊。
但這一規律是否穩定?期股聯動背後存在哪些行業特徵與內在機制?業內人士認爲,聯動更多體現在行業板塊的相對強弱上,而非個股層面的絕對收益。商品期貨主要反映供需預期,股票市場則更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與估值水平。整體來看,在產業鏈結構清晰、情緒傳導順暢的背景下,期貨價格常被視爲行業景氣度變化的“前哨”,成爲資金調倉的重要信號。
● 葛瑤 代詩瑤
期股聯動凸顯
近期,國內光伏板塊一掃此前低迷走勢。Wind數據顯示,6月25日至7月18日,多晶硅期貨主力2508合約止跌反彈,累計漲幅超過40%。隨之而來的是,A股多家光伏龍頭股價回暖,此前多年位於低位的隆基綠能、協鑫集成同期漲幅超7%,通威股份則累計上漲超過30%。
類似的“期股聯動”現象在其他商品品種上也常有體現。今年以來,滬金期貨價格從600元/克一度上漲至4月高點836元/克以上,截至7月18日,累計漲幅逾25%;同期,山東黃金、中金黃金股價分別上漲約36%和29%。滬銀期貨表現同樣強勁,價格從年初的7500元/千克反彈至近期的9212元/千克,漲幅超過20%,帶動白銀概念股盛達資源、湖南白銀等錄得逾30%漲幅。
黑色金屬市場中,同樣的價格傳導邏輯也在上演。“今年6月底至7月初,是最近一次比較典型的聯動。”東海期貨黑色金屬首席研究員劉慧峰告訴記者,當時國際貿易局勢有所緩解、國內政策釋放“穩增長”信號,雙重利好刺激下,文華黑色產業鏈指數累計反彈逾7%,股票市場中,鋼鐵板塊指數同期則反彈了5.27%。鋼鐵板塊龍頭股寶鋼股份、南鋼股份等,煤炭龍頭股中國神華、山西焦煤等,以及鐵礦石標的金嶺礦業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不過,期股聯動關係也有失靈的時候。文華財經數據顯示,2021年9月,螺紋鋼期貨主力連續合約漲逾7%,但中信鋼鐵指數在當月卻下跌逾10%,寶鋼股份等龍頭股回撤超10%。
中信期貨研究所權益及期權策略組首席研究員姜沁稱,螺紋鋼作爲中間產成品,其對應板塊的股價表現更多受到噸鋼利潤的驅動,而非螺紋鋼期貨價格。“對於這類中間產成品,行業利潤如何在產業鏈中分配,往往纔是決定股價表現的核心變量。”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生豬。“儘管生豬價格與畜牧養殖板塊的超額收益存在一定相關性,但在行業進入去產能週期或遭遇豬瘟等突發事件擾動時,股票市場會更快反映盈利預期。”姜沁表示,此時股價反映的是企業層面的盈利彈性,而非單一商品價格所隱含的短期供需格局。
傳導機制如何?
爲何期貨價格漲時,股票卻未必跟漲?業內人士認爲,期股聯動更多體現爲板塊層面的相對強弱(Alpha),而非個股層面的絕對收益(Beta)。
儘管期股聯動在多個品種中頻繁出現,但期貨和股票的交易邏輯並不一致。東吳期貨有色研究員薛韜表示,銅等工業品期貨市場聚焦的是商品整體供需格局的短期預期,而股票市場更關注企業中長期的盈利能力與成長空間。
“期貨價格上漲,未必能夠直接轉化爲企業利潤的提升;同樣,企業盈利改善,也不一定源於相關商品價格的上行。”薛韜說,不同企業所處的產業鏈環節不同,對商品價格波動的敏感度也存在差異,因而股價與期價之間難以形成簡單線性的映射關係。
回溯歷史數據,姜沁發現,商品價格走勢與對應股票板塊相對於中證800指數的超額收益高度相關,尤其在銅、鋁等資源品種中表現更爲顯著。但若觀察商品價格與股票板塊絕對收益之間的關係,則相關性並不穩定。
“商品價格變動通常可以解釋行業的Alpha表現,但難以直接推導出某隻股票的Beta回報。”姜沁認爲,這背後的核心在於,決定股票走勢的變量不止商品價格本身。“行業景氣度的變化會驅動資金對板塊進行相對超配,從而帶來股價表現的差異。”姜沁稱。但行業景氣並非決定股價漲幅的唯一因素,宏觀政策、市場風險偏好等變量,同樣影響資本的定價邏輯。“在流動性趨緊或風險偏好走弱階段,即便產業鏈基本面改善,相關個股也未必能獲得資金響應。”
如果說商品價格在邏輯層面爲股市提供了方向指引,那麼其傳導機制究竟如何落地?劉慧峰表示,期貨價格向股票市場傳導,主要通過成本利潤傳導和市場預期博弈等路徑。
前者聚焦基本面邏輯。以鋼鐵產業鏈爲例,在鋼材價格不變情況下,若上游焦煤、鐵礦石價格上漲,將壓縮鋼廠利潤空間,對鋼鐵板塊股價形成壓制。反之,若原料價格下行、產品價格穩定或走強,企業盈利能力改善,可能帶動股價上行。這一邏輯也會在財務數據中體現。“以螺紋鋼爲例,若期貨與現貨價格連續三個月下跌,鋼廠營收與利潤承壓,一旦財報不及預期,股價或進一步下探。”劉慧峰說。
另一條路徑則體現在市場預期層面。期貨市場往往對政策與供需變化反應更爲敏銳,當行業調控信號出現,期貨盤面利潤可能率先變動,部分資金便會提前佈局相關股票,博弈股價補漲空間。
“期貨向股票的傳導通常存在時間差。”劉慧峰表示,在黑色系商品交易中,從期貨價格變動到影響現貨價格,往往滯後1至3個交易日,現貨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週期則爲1至2個月,而財報數據反映可能滯後1至2個季度。
基於這一結構性時間差,市場發展出多樣化套利策略。其中一類是“期貨領先材料”邏輯,即利用期貨對政策與消息的反應優勢,提前配置相應板塊的龍頭企業。
也有投資者則將視角拓展至產業鏈利潤再分配。例如,當焦煤、焦炭或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漲時,上游資源類企業率先受益,資金亦會傾向於買入自有礦山的上市公司股票。此外,在期貨價格大幅貼水現貨、市場預期基差修復階段,部分資金也會選擇率先在股票端佈局,博弈估值修復帶來的交易性機會。
佈局窗口顯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跨市場佈局,從傳統的現貨套保,到商品交易顧問(CTA)策略、商品ETF與股票量化因子結合,形成跨品類、跨市場的聯動策略體系。
“隨着CTA策略快速擴容,量化資金在商品期貨市場的參與度持續提升。”姜沁認爲,由於CTA策略本身交易邏輯趨同,易短期內在大宗商品市場形成動量效應,部分投資者擔心商品市場波動率提升進而影響股票市場的可能性。
不過,在他看來,相關影響應辨證看待。“一方面,商品期貨市場波動率未必上升。”姜沁稱,近年來場內期權市場流動性逐步改善,期權賣方資金的增加在結構上壓低了商品波動率的中樞,商品價格仍主要受其基本面影響。
另一方面,商品價格波動是否傳導至股市也存在路徑差異。例如,在滯脹背景下,資金更傾向流入大宗商品市場而非股票市場,此時商品波動率即使提升,也未必顯著影響股市走勢。
此外,部分週期板塊本身具備多重屬性。例如煤炭產業鏈有充足現金流,故兼具高股息屬性。2024年上半年焦煤價格偏弱運行的同時,煤炭股走勢依舊穩健;又如紡服板塊,儘管原材料價格如棉花可能影響成本端,但其出口導向特徵更使其股價對人民幣匯率變動更爲敏感,原料價格對其股價影響權重有限。
在經歷了6月底至7月初的共振反彈後,黑色系期貨與股票行情短期內或進入盤整。然而,從中期來看,行業內仍存在佈局窗口。“近期黑色系板塊期貨和股票都經歷了一輪上漲,股票市場表現也反映了行業利好。”劉慧峰認爲,若要尋找後續潛在催化,可以關注以下三方面因素。
首先,9月下旬至10月,北方部分地區可能面臨階段性限產,進而提升鋼廠噸鋼利潤。其次,進入下半年,國內鐵礦石需求或邊際趨弱,而海外礦山新投產項目也在逐步釋放產能,礦價存在回落壓力。這一背景下,鐵礦石概念股可能承壓,原料價格下跌的鋼鐵股則有望獲得相對收益。第三,宏觀層面仍需關注中美貨幣政策走向。一旦兩國同步進入寬鬆週期,不僅利多商品價格修復,也可能爲權益市場帶來估值提振。
在光伏產業方面,中金公司近期研報判斷,產業鏈整合雖已有預期,但具體路徑仍未明朗,當前硅料報價能否提升到成本線以上,更多取決於政策驅動而非基本面支撐。經歷兩週反彈後,中金公司認爲應優先關注具備安全邊際的公司。此外,儘管硅料公司仍具中期配置價值,但短期需警惕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