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的溫度

核心觀點:

1.春江水暖鴨先知。價格是表徵經濟溫度的信號。然而讓人困惑的是,疫後我國經濟修復過程中,無論CPI還是PPI增速都趨勢下行,甚至引發復甦與通縮之爭。價格低迷現象背後,究竟是經濟內生動力不足,還是外部因素干擾,或兼而有之?

2.至少從價格的視角來看,我國已與世界密切融合,無論疫情前後都難以“脫鉤”。全球與我國的工業品價格高度同步,甚至很大程度影響着我國消費者物價尤其是其中的非豬價部分。目前全球商品供過於求的格局是促成我國價格低迷的重要外因。

3.近期我國出口“異常”高增,顯著偏離了發達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的進口趨勢,折射出了前期疫情積壓訂單的集中釋放。外需擴張的不可持續疊加各國生產能力的恢復,將對我國疫情期間擴張的產能形成擠壓,溫和的內需未必能及時對衝相關壓力。

4.展望未來,海外經濟繼續放緩,而國內消費和投資內生動能有限,工業品價格下行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下半年在基數效應下有望企穩。消費者物價同比或呈類似特徵,即便考慮豬價的影響。短期經濟低於潛在增速的情形下,整體價格仍低位徘徊。

正文:

疫後我國經濟修復過程中,無論是消費者物價還是工業品價格卻持續低迷,其中PPI同比增速已有6個月爲負。價格是經濟冷暖的信號。價格低迷現象背後,究竟是經濟內生動力不足,還是外部因素干擾,或兼而有之?

一、價格能與海外脫鉤嗎?

我國已與世界密切融合,無論疫情前後國內外價格都難以“脫鉤”。全球與我國的工業品價格高度同步,甚至很大程度影響着我國消費者物價尤其是其中的非豬價部分。

圖1. 緊密關聯的內外價格

來源:WIND,CEIC,筆者測算

疫情期間海外生產能力顯著受損,我國成爲全球產品的主要輸出者。然而,疫後國際產能已恢復至疫前水平,疊加諸多央行加息的滯後影響,全球總需求呈現單邊下行。目前全球供過於求的格局是促成我國價格低迷的重要外因。

圖2. 全球已現供過於求

來源:WIND,CEIC,筆者測算

注:供需缺口爲實際GDP與產能增速差,產能根據各國產能利用率推算。

二、內需能撐起價格嗎?

近期我國出口“異常”高增,顯著偏離了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的進口趨勢,折射出前期疫情積壓訂單的集中釋放。此外,表徵生產的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顯著弱於表徵發貨的海關出口增速,去年上海疫情過後也有類似“異常”,或印證積壓訂單的擾動。

圖3. “異常”出口終將消退

來源:WIND,CEIC,筆者測算

注:虛線爲根據各經濟體PMI擬合的中國對其出口增速。

世界經濟“東昇西落”是長期趨勢,但未必會在貿易領域短期突變。目前全球終端需求的主要動力仍在發達經濟體。其他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總體仍受發達國家牽引,其進口需求僅爲發達經濟體的1/3。

圖4. 我國價格的探底徘徊

來源:WIND,筆者測算

外需擴張的不可持續,疊加各國生產能力的恢復,將對我國疫情期間擴張的產能形成擠壓,溫和的內需未必能及時對衝相關壓力。初步預計,PPI全年維持在-1%附近的增速區間;CPI同比將低位運行至年中,此後隨着服務價格修復,疊加三季度末豬價築底,下半年CPI或有溫和回升。

三、基本結論

一是至少從價格的視角來看,我國已與世界密切融合,無論疫情前後都難以“脫鉤”。全球與我國的工業品價格高度同步,甚至很大程度影響着我國消費者物價尤其是其中的非豬價部分。目前全球商品供過於求的格局是促成我國價格低迷的重要外因。

二是近期我國出口“異常”高增,顯著偏離了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的進口趨勢,折射出前期疫情前期積壓訂單的集中釋放。外需擴張的不可持續疊加各國生產能力的恢復,將對我國疫情期間擴張的產能形成擠壓,溫和的內需未必能及時對衝相關壓力。

三是展望未來,海外經濟繼續放緩,而國內消費和投資內生動能有限,工業品價格下行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下半年在基數效應下有望企穩。消費者物價同比或呈類似特徵,即便考慮豬價的影響。短期經濟低於潛在增速的情形下,整體價格仍低位徘徊。

【作者】

伍戈: 博士,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曾長期供職央行貨幣政策部門,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經濟學家。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獲浦山政策研究獎,遠見杯經濟預測冠軍。 著有貨幣經濟四部曲。

俞濤、曹海巍、高童: 長江證券研究員。

朱錕、嶽柯伶、劉宏彥:實習研究員。

【近期研究】

1.2023年4月16日

2.,2023年4月5日

3.,2023年3月26日

4.,2023年3月16日

5.,2023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