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價格戰大降溫?價格戰終於不打了?

從前些年開始,各家車企的價格戰可以說是一個常態現象,在特斯拉等一衆車企的帶領下,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不少車企都煎熬的非常難受,不過就在最近汽車價格戰大降溫的消息傳來,讓人不禁想問汽車產業的價格戰終於不打了?

一、汽車價格戰大降溫?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汽車市場持續已久的價格戰出現了明顯的降溫趨勢。日前,乘聯分會發布《2025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指出,今年直觀的降價價格戰稍顯溫和,但年款增配、調整車主權益等隱形優惠措施層出不窮。

具體來看,4月份僅有14款車型降價,較去年4月份的41款和2023年4月份的19款數量大幅下降,體現了降價潮明顯降溫的特徵。4月傳統燃油車的促銷幅度22.2%,較上月增0.1個點,燃油車促銷連續10個月穩定在22%左右。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發文分析,2025年降價促銷力度大幅降低,尤其是3-4月的降價車型大幅減少。2025年1月份有7款車型降價,2月份有21款車型降價,3月份的降價車型數量相對於歷史來看也是23款的較高的水平。

據他統計,2025年1-4月常規燃油車降價16款,較同期減少13款;混合動力燃油車降價3款,較同期減少3款;插混車降價13款,較同期減少11款;增程式車型降價5款,較同期減少5款;純電動車型降價28款,較同期減少24款。由於市場增長好,近期行業競爭壓力大幅減少,降價車型也大幅減少。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4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5.5萬輛,同比增長14.5%,環比下降9.4%。今年以來累計零售687.2萬輛,同比增長7.9%。

二、價格戰終於不打了?

近期有跡象表明,汽車價格戰呈現出大降溫的態勢,這不禁讓人疑惑,價格戰終於要偃旗息鼓了嗎?

首先,汽車價格戰的降溫確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近年來,隨着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已經開始對整個汽車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企業爲了爭奪市場份額,不斷降低價格,導致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這種現象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尤爲明顯,一些企業在初期爲了快速佔領市場,不惜採取激進的價格策略,結果導致自身財務狀況惡化,甚至出現虧損。長期的價格戰不僅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還可能導致研發投入不足,進而影響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

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各家汽車產業參與方其實都面臨着利潤大降的局面,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有4.3%已經低於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汽車行業利潤率不僅沒有好轉,更是繼續往下跌至3.9%,2萬多億的營收下,利潤僅有947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利潤下降讓汽車產業都產生了較大的難題,所以價格戰已經日漸被不少汽車企業認爲是難以持續的事情。

其次,價格驅動的邏輯也在發生着較大的改變。過去,價格是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最爲關注的因素之一。畢竟汽車是一項大額消費,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車成本。然而,隨着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價格因素已經不再是唯一的主要因素。如今的消費者更加註重汽車的品質、用戶體驗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不是說消費者對於價格不再敏感,而是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除了價格以外更多的東西。

比如說,在用戶體驗方面,消費者關注汽車的舒適性、內飾的設計與質感、智能互聯繫統的便捷性等。例如,理想汽車知名的大沙發、大彩電等設計,即使價格相對較高,也會吸引很多消費者。樂道所採用的不屬於特斯拉model Y的設計和內飾表現,也讓不少消費者願意爲其買單。再比如,在技術創新方面,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續航里程、充電速度、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等方面關注度極高。汽車企業如果能夠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即使價格稍高,也能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在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無疑就是華爲的問界汽車,憑藉着華爲強勢的技術優勢,在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的雙重加持下,可以說最近幾年的表現都是遙遙領先。

第三,國家政策也在促使價格戰的邏輯變革。伴隨着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推進,在國補的支持下,汽車價格戰的壓力也在日漸降低。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推出鼓勵消費者淘汰老舊汽車,購買新型環保節能汽車,這不僅有助於促進汽車消費市場的升級換代,還能夠推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除了對於雙碳戰略的積極意義之外,對於價格驅動的消費者層面也是非常明顯的。對於消費者來說,以舊換新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經濟補貼,降低了購車成本,特別是國家持續性的補貼,再疊加不少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和地方補貼,多種補貼的疊加,讓消費者在淘汰老舊汽車後,可以獲得相應的置換補貼,這使得他們在購買新車時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以舊換新政策爲企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市場需求,也讓車企的焦慮感不再那麼強烈。在政策的刺激下,消費者更換汽車的意願增強,市場需求得到釋放,車企可以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和推出更具針對性的車型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無需過度依賴價格戰來爭奪市場份額。同時,以舊換新政策也有助於車企消化庫存,加快資金回籠,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也正是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撐,幫助車企逐漸走出的市場的壓力。

從長期來看,惡性價格戰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刺激銷售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它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只會讓車企陷入越賣車越虧損的泥潭,不少最近出事的汽車企業,比如說大家熟悉的極越汽車、哪吒汽車都是在持續的價格惡性競爭中逐漸失去了優勢,甚至導致了資金鍊的破裂。相反,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礎上的良性競爭才能真正推動汽車產業的進步。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良性的競爭是要鼓勵企業在技術研發、生產工藝改進、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打價格牌。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能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實現共贏局面,只有實現供應才能真正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