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俗語不靈了,農業生產怎麼辦?
文/高歌
在2017年剛開始進行氣候話題研究時,李朝關注的是中國冰川凍土的研究,當時公衆普遍認爲氣候變化是一個“僞命題”而非正在潛滋暗長的既成事實。
選擇以冰川的報告切入氣候議題,李朝也是想用比較具有視覺衝擊的方式,通過圖片、數據讓冰川退縮更加“可視化”,讓公衆更爲直觀地意識到“氣候變化是真的”,她是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組資深研究員。
如果說那時的氣候議題研究還略微超前於普通人的生活,那麼在2021年後,這一話題變得與時俱進甚至是頗爲急迫。2021年,李朝參與並完成了《與洪共存——中國主要城市區域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及未來情景研究》的報告,這份報告的發佈日期是2021年7月14日,而在一週之後河南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
根據2022年1月國務院災害調查組發佈的《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這場“因極端暴雨導致嚴重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災併發的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共造成河南省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發,截至2025年7月31日12時,“7·24北京暴雨”致使全市因災死亡44人,失蹤失聯9人。8月4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暴雨橙色預警,北京則在十天內再次發佈了暴雨紅色預警。
從全國範圍看,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今年以來,全國用電負荷連續四次創歷史新高,最高達到15.08億千瓦,較去年極值提高5700萬千瓦,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用電負荷。根據中國氣象局預測,8月上中旬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電網負荷仍將維持高位。
極端天氣不僅給大型城市羣基建和應急能力提出新的考驗,更對農業生產帶來直接衝擊,從冰川凍土到城市防洪再到文物保護與農業生產,氣候變化正在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在今年李朝將目光轉向了氣候變化下的農戶,尤其是生產規模較小的個體作業者。
聯合陝西師範大學與國家氣象局氣候中心等機構,綠色和平新近發佈了一份關於“多元農業經營主體氣候變化認知與適應策略案例”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因爲農業作爲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在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下首當其衝。
李朝說:“我們通過調研去了解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但如果直接去提氣候變化這個概念,他們會感到很陌生,不過一提到天氣或者節氣的變化,他們就會給出明確的反饋,比如說,熱天增多了,降水變得非常不規律,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不該下雨的時候很多雨,他們會給出非常口語化同時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觀察。”
在調研過程中,最令李朝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絕對不會放棄土地的小農戶們。這也是《報告》的核心結論之一:在勞動力外流和老齡化背景下,土地耕作是傳統小農戶羣體維持基本生存的最後防線。在氣候風險日漸增加的背景下,小農戶堅守“道義經濟”,不會輕易放棄耕作。儘管個體農戶通過調整作物結構、靈活安排農事活動、拓展收入來源等方式進行適應,但受限於資源可獲得性和技術能力,這些策略往往難以形成穩定的氣候適應體系。在村莊勞動力日益短缺的背景下,鄰里間土地代耕、農具共享等非正式互助網絡式微,小農戶應對氣候衝擊的“社會韌性”減弱。
目前有關氣候變化的成因爭議仍存,但實際發生的變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非遙不可及的話題。國內以農業爲研究角度切入氣候變化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這一重要的領域,當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時,一張堅實的防護網需要被織就,以此增強農業經營主體在氣候變化過程中的韌性。
01、當俗語開始不靈了
伴隨着頻發的極端天氣的是,“北澇南旱”的趨勢愈發明顯,從今年年初起,河南就經歷了少見的“高溫,少雨,大風”天氣,並在近期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
4月11日起,河南省遭遇持續性強風天氣,全省大部出現8級到10級陣風,部分縣市達到11級到13級,最大風力達15級,40多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最大風速達到或突破4月曆史同期極值。
今年5月12日,河南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顧偉宗在河南省2025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新聞發佈會上表示,3月4日以來,河南省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36.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且氣溫明顯偏高。4月20日後,在自然降雨與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南部氣象乾旱有所緩和,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分以及豫東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區仍存在重度以上氣象乾旱。
持久的高溫天氣下,河南今夏格外漫長。7月28日,鄭州迎來今年第40個高溫日;從7月1日至26日,周口也歷經了26天的連續高溫。從7月13日起,河南大部分高溫天氣都在37攝氏度以上,7月14日已有70個左右的縣(市、區)氣溫超40攝氏度,局部高溫一度超42攝氏度。
根據頂端新聞報道,駐馬店7月降水僅有6毫米,較常年同期184毫米偏少96%。高溫少雨導致駐馬店旱情嚴重,土壤乾旱比例超六成,局部站點達特旱。
河南是全國小麥的主產地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94.8億斤,其中河南夏糧產量爲750億斤。2024年河南小麥總產量達757.06億斤,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按照黃河流域廣泛流傳的氣象俗語——“麥收八十三場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曆八月播種期、十月越冬期、次年三月返青期三個關鍵階段需各有一場透地雨,分別保障播種出苗、根系生長和籽粒發育。
河南2012年冬小麥因恰逢播種雨(農曆八月)、越冬雨(農曆十月)和拔節雨(農曆三月)這三場關鍵降水,創下95.8%的一二類苗比例。現代農技雖發展出冬水澆灌等技術,但傳統降水節點仍爲小麥生長基礎指標。
2024年開始,底墒就欠佳。從數代人的經驗之中生長出來的氣象俗語似乎開始失靈了。
同樣的事情也不僅發生在河南。李朝所在的團隊調研發現:時節不規律正在干擾作物生長週期,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份調研選取了重慶、陝西與河北三個區域作爲觀察對象。
研究方法上,按照慣例,較爲普遍的方式是通過模型模擬的方法,從宏觀的角度通過氣候模型模擬某個區域氣溫和降水的變化,關鍵農作物都有一定的生長閾值,比如某種特定的作物在35攝氏度的高溫下就會停止生長,造成高溫熱害。通過模型將兩個方面進行匹配,就可以得出哪些作物是否適合在某一地區生長,會遭遇什麼造成減產等等。這種方法更偏重數據研究的層面。
在這次的調研中,李朝所在的團隊使用的是偏重微觀案例研究的方法。“如果僅僅通過模型去計算,比如說通過模型分析出氣候變化下某片區域將會變得不再適宜某種作物生長,但是實際情況,如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以及當地主推的經濟作物的品種會與模型計算有出入,這意味着模型計算而出的結果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不具有特別強的指導性,在研究過程中還需要將市場、社會經濟等因素考慮其中。”
此外,微觀案例研究也可以補足氣象數據分析的精度不足問題。李朝說:“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了‘小氣候’,即便是在同一個鎮上,不同的村子的氣候也存在微妙的不同,採用這樣的研究方法也是希望爲農戶應對氣候變化找到更爲落地的解決方案。”
氣溫上升,降水變率顯著增大,乾溼振盪更加劇烈,是三個案例區域氣候變化趨勢的共同特徵。這種不穩定的變化影響水資源供給,並可能加劇極端旱澇災害風險。
雖然重慶霧江區(應要求隱去實際地名)農戶通過種植早熟梨避開了夏季高溫乾旱影響,但近年來夏、秋季的氣溫降水條件以及果樹水肥管理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梨樹秋季二次開花,顯著影響次年產量。
近些年渭塬市(與上同)蘋果樹在生長期的氣溫年際變異增大,冷熱害頻發,影響果實的產量和品質。精細化管理的設施農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複雜影響。以千山縣(與上同)某櫻桃種植園爲例,冬季氣溫偏高會干擾櫻桃的花芽分化,而冬春季節的乾旱則導致野花和野生傳粉昆蟲數量下降,迫使農戶額外投入資金購買花粉和租用蜜蜂。
“農業生態環境中各類生物相互依存,一旦氣候異常,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將受到波及,直接影響農戶的生產效益和成本控制。”該份報告指出。
中國農業生產主要依據傳統“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活動,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節氣時間偏移、物候期變化、極端天氣增加擾亂節氣規律等問題不斷凸顯,因此需要加強區域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與強度的新特徵及農業影響機理分析。
報告建議,學界加強西北黃土高原、長江經濟帶、華北平原等重點農業生產敏感地區的區域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變化特徵分析,模擬未來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與強度,聯合氣象學、農學、生態學研究團隊,分析氣候變化對不同農業產業、作物物候以及病蟲害傳播的影響鏈,爲長期氣候適應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支撐。
02、我們正在做什麼?
盤點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於氣象工作的表述,也可以看出針對災害防禦能力的逐漸強化的趨勢:從2005年強調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到2011年要求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再到2017年提出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應對能力要求逐步增強。
政策文件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拓寬,從最初主要服務糧食生產,到後來涉及生態建設、森林草原防火、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再到2016年探索開展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與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結合愈發緊密。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有關“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表述中專門提及,強化氣象爲農服務,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用好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在調研中李朝發現,一些農業合作社或者農業企業由於資金相對充足,已經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正在凸顯,接受調研的區域中,相關組織幫助農戶應對高溫乾旱已有成功經驗。
2022年重慶的高溫和乾旱情況持續了整個夏天直至初秋,2024年再次經歷了一輪漫長的高溫,農戶因此損失巨大。在重慶調研時就可以看到,不同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物資採購、種子保育、農機具共享、產品加工與銷售等方面聯合起來,形成社區支持網絡,共同抵禦氣候風險以及共擔氣候適應成本。
“現代農業的生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農戶去應對氣候變化,對於資金相對充裕的農業合作社來說,會通過搭建大棚防冰雹,一些農戶對於政策倡導的智慧農業也積累了相關的實踐,比如會有自己的小型的氣象監測臺,科學管理溫度溼度等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也會有水肥一體化的措施。”李朝表示:“但這也不足以應對一些較爲極端的情況。”
李朝以在河北調研時一位經營水果生態種植園的農戶的遭遇爲例,水果類經濟作物本身的商品價值高,農戶相對的投入也較多,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爲完善,但是在遇到洪澇的時候,基礎設施會被沖毀,後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重建。“這對於農戶而言不僅僅是一季的損失,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也會使農戶未來的投資信心降低,他會對是否應該繼續投入生產產生搖擺。”
而不同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在相同的氣候變化境遇下,應對策略也有很大差異。根據調研團隊的觀察,以小農戶爲主的傳統農村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具有高度依賴個體資源、短期調整爲主、集體行動受限以及制度支持不穩定等特點。
農戶應對氣候風險離不開來自政策、資金、市場、保險、農戶社區(鄉村)網絡等多方的共同支持。報告也提出,提升農戶氣候適應能力需要構建多方協作機制——通過優化政策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和整合地方智慧,在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的同時,防範資源分配失衡帶來的新風險。
“真正有效的氣候韌性建設,需超越‘政府動員-羣衆響應’的單向模式,將制度設計、技術創新和本土知識相結合,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動力,共同編織韌性之網,培育社會系統應對氣候不確定性的能力。”報告建議。
03、氣候公平中更爲脆弱的一環
近年來,政策層面一直強調建設高標準農田。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2021年9月20日,《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公佈,《規劃》提出到2030年,中國要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2024年4月,國家宣佈將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時取消地方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 2025年6月消息,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10億畝。
高標準農田從灌排暢通、田塊平整、土壤肥沃、道路配套等系統性建設,構建了更穩定的農業生產生態,從“主動防禦”和“被動應對”兩方面提升了對氣候災害的抵禦能力。李朝說,但這次調研的範圍基本沒有涉及高標準農田,很多山區較爲零碎的地塊,缺乏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能力。
“我們的報告主要偏重氣候變化對中小型經營者的實際影響,他們相對而言資源較少,面對氣候變化更加脆弱,”李朝表示:“如果因爲氣候變化的原因導致無法耕種,一些農戶的生計會受到直接影響。”
通過調研,李朝所在的團隊發現,農戶已經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手頭能夠用到的資源實在是太有限了”。農業企業可以投入農業保險,但是也有很多接受調研的農戶對於農業保險持觀望態度。受限於一些原因,最終的賠付金額與農戶遭受的損失相比,仍然較爲有限。
另一方面,也有中小型農業經營者認爲,如果未能申請到相關的扶持項目,則很難有自有資金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如若投入則需要很長的週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就目前情況看,政策資金的支持還是非常重要的。”
報告指出,當前村莊層面的集體應對仍以災害管理爲主,缺乏系統性、前瞻性的氣候適應規劃,而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小農戶對制度性支持的可獲得性和穩定性缺乏足夠的信心。
而有關規模化的農業合作社與農業企業,項目研究發現,這兩類主體具有較高程度的資本密集性與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相關基礎設施與工具設備更容易暴露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衝擊之下,其面臨的氣候變化系統性風險更加顯著。
“由於這兩類農業經營主體還承擔‘聯農帶農’作用,其經營程度好壞還會波及關聯農戶的生計變化,因此更需要關注其氣候脆弱性與氣候適應能力。一是基於地形、海拔、排水條件等開展針對氣候風險的適應性規劃工作,做好項目規劃選擇,規避氣候災害易發地區;二是將地區氣候適應工作與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規劃有機結合,系統做好農業產業的氣候適應項目分類與入庫工作,爭取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投融資支持,降低適應成本。”
氣候變化來勢洶洶,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面對這樣真實發生的變化,李朝認爲,從全球範圍來看氣候變化當前被放到相對優先級靠後的位置並不是很科學。“因爲實際狀況已經變得非常緊急了,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損失正在發生,也許碳減排需要體量巨大的轉型資金,但來自氣候變化的災害損失與人員傷亡也是無法彌補的,而後者需要修復的過程又很漫長。”
2021年,《國務院關於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要求,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000591)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後續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完成了這一裝機目標。
但一些國家在氣候政策上仍然很搖擺。
美國能源部7月29日發佈了《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美國氣候的批判性述評》報告,提出“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確定,激進的減排政策對經濟弊大於利,美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的觀點。這份報告發出不久,即被多名頂尖大氣科學家譴責“歪曲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