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文化產業崛起 文旅賦能喚醒消費活力

從整車製造到終端消費,從技術攻堅到文化培育,比亞迪正在構建一套涵蓋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近日,全球首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綜合性賽車試驗場在河南鄭州投入使用,讓更多人體驗漂移、浮水、衝沙等賽車文化。圖爲比亞迪賽車場內的模擬冰道。

8月20日,在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的陪同下,河南省委書記劉寧到鄭州航空港區調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情況。劉寧在比亞迪鄭州賽車場指出,“全新駕駛體驗的背後,承載着河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技術突圍向文化建設轉型的使命。”

事實上,隨着多地在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以賽車、越野爲“主賽道”、以短視頻爲傳播途徑,以文旅賦能喚醒消費活力的汽車文化產業迅速崛起。

從法拉利在F1等各項賽事中加冕,到保時捷、奧迪藉助勒芒24小時比賽實現品牌復興,再到日本豐田、本田、日產三大家通過漂移文化和動漫作品影響青少年羣體,在海外圈粉無數……縱觀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歷史,在銷量數據和品牌勢能積攢到一定階段後,能否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品牌形象和汽車文化,就成了各家車企競爭的新賽點。

如今,隨着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智能化、電動化、年輕化的新週期,汽車早已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成爲消費者生活方式、審美表達與社羣文化的承載體。中國汽車文化產業鏈雖尚處初級階段,但已開始邁向系統構建的新徵程。記者注意到,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積極發展與亂象並存的雙重特徵,各方力量正在加速引導其走向成熟,力爭讓汽車文化成爲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向上發展的“第二引擎”。

汽車文化將成產業發展必需品

“中國汽車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從製造能力看,中國已成爲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引領者;從市場規模看,中國連續多年保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地位;從品牌建設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首次超過50%,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談及這一話題時,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志超向記者直言,與成熟的製造和銷售能力相比,中國汽車文化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呈現出“硬件過硬、軟件過軟”的顯著特徵,同時還有較爲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

2023年4月,比亞迪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在鄭州航空港區投產,當年就完成產值334.7億元,生產整車超20萬輛。2024年,河南省汽車整車產量突破14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70萬輛,在汽車新賽道上已衝入全國第一陣營。

正如劉寧所說,要積極引進賽車運動、車迷文化、主題車展等新興業態,展示新能源汽車前沿技術,宣傳新能源汽車工業文化,打造獨特的城市新能源汽車文化地標,爲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10月,全國首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科普館——比亞迪·迪空間在鄭州正式開館。不久前,比亞迪鄭州賽車場正式投用。據瞭解,這是全球首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綜合性賽車試驗場,涵蓋體驗、培訓、賽事承辦、新能源文化科普等服務。該賽車場主要面向非專業選手開放,旨在爲新能源汽車用戶提供體驗服務,讓更多人體驗漂移、浮水、衝沙等賽車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全民賽道、全場好玩”的運營理念,該賽車場將有望改變傳統賽車場高門檻、難預約、內容單一的現狀。

“從整車製造到終端消費,從技術攻堅到文化培育,比亞迪正在構建一套涵蓋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汽車行業分析師白德表示,比亞迪通過科普館、賽車場展示其前沿技術,不僅有利於打造新能源汽車研學基地和城市新能源汽車工業文化地標,也有助於宣傳綠色、科技的汽車文化,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情緒價值。

事實上,以汽車產品功能、獨門科技爲出發點,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向外輻射,運營重點用戶,打造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符號。其中,捷途汽車開創的“旅行+”生態圈模式,通過打造車主俱樂部、組織自駕遊活動、建設露營基地等方式,將汽車文化與戶外生活進一步融合。

記者瞭解到,捷途汽車堅持每年舉辦粉絲文化節,規模不斷擴大。今年8月,第八屆粉絲文化節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的近百名海外捷途車主參與,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社區。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張國忠對此深有體會:“用戶不只是消費者,更是同行人,是產品共創的設計師,是品牌向上的共建者。”毫無疑問,這種用戶共創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車企接受,成爲構建品牌文化的重要路徑。

此外,越野文化圈層也形成了獨特生態。長城汽車通過坦克品牌深耕越野文化,不僅推出了一系列適合越野的車型,還建立了坦克學院,爲車主提供專業的越野駕駛培訓。在每年的阿拉善英雄會上,以坦克品牌爲代表的長城汽車車主踊躍參與,形成了獨特的越野文化IP。

與此同時,賽道文化也在快速興起。隨着周冠宇等中國車手在國際賽場上嶄露鋒芒,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並參與賽車運動。以上海國際賽車場、珠海國際賽車場爲代表的專業賽道,通過舉辦賽道日、駕訓營等活動,讓普通消費者也能體驗賽道駕駛的樂趣。比亞迪則在深圳、鄭州等地修建了專業試車場,不僅用於車輛測試,還向公衆開放,舉辦駕駛培訓課程,普及安全駕駛知識,進一步點燃了公衆參與賽道文化的熱情。

改裝文化作爲汽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逐步走向規範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改裝市場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0%。《汽車改裝技術規範指引》等政策的出臺,讓車身顏色變更、輪轂樣式更換、內飾改裝等16個改裝項目實現合法化,爲改裝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面對汽車文化發展中的各種機遇和挑戰,汽車企業、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引導中國汽車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圖爲總投資逾60億元的佛山市順德區重大標杆項目——大灣區車世界汽車科技產業園近期迎來首期1號樓體驗中心主體結構封頂。

莫讓錯誤炫技成爲汽車文化發展的“攔路虎”

在汽車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不良文化現象也在滋生蔓延。例如,隨着汽車加速性能的提升,非法飆車行爲時有發生,造成了嚴重的公共安全隱患。

今年以來,國內多地警方查處了不少組織非法飆車的團伙,其中有些團伙的涉案車輛多達30餘輛。記者瞭解到,這些車輛大多經過非法改裝,拆除消音器、改裝發動機ECU、刷寫性能程序,嚴重破壞道路交通秩序。

“儘管相關政策正在逐步放開,但超越法規限制的改裝依然存在。一些改裝廠爲迎合部分車主需求,進行涉及車輛動力系統、底盤結構等關鍵部件的非法改裝,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劉志超補充說,據交通管理部門統計,國內每年因非法改裝導致的交通事故達數百起,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更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智能汽車的普及,“濫用輔助駕駛系統”的現象日益凸顯。不少車主過分依賴輔助駕駛技術,甚至在行車過程中雙手離開方向盤,從事與駕駛無關的活動。

某造車新勢力品牌車主王先生日前告訴記者:“車友羣裡經常有人分享如何‘破解’系統限制,讓車輛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自動駕駛,這種行爲其實非常危險。”

在劉志超看來,這些現象反映出中國汽車文化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一方面,健康的汽車文化生態尚未完全形成,汽車文化載體和活動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正確的汽車文化價值觀引導缺失,部分消費者對汽車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中國汽車文化正在經歷‘成長中的煩惱’,既有積極向上的文化探索,也有野蠻生長的亂象。”

多方協同方能培育健康汽車文化生態

面對汽車文化發展中的各種機遇和挑戰,汽車企業、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引導中國汽車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並已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案例。

車企作爲汽車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正在從產品製造商向生活方式服務商轉型。例如,比亞迪在鄭州建設的全地形賽車場,將全國特色地形“搬進”賽車場,在這裡面模擬了冰雪、沙漠、山地等各種地形。

在這座賽車場內,垂直高度達到29.6米、衝坡落差達到28度、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懸天沙坡,模擬的是阿拉善的地形地貌;用一個70米長的水池來爲車輛創造浮水航行的條件,還特製了一個碩大的透明亞克力窗,可以觀測車輛如何在水中行駛。

新能源帶來的電動化、智能化技術體驗也被比亞迪搬進了賽車場。1.53萬平方米的多功能區設置標準繞樁、智能泊車、AEB、魚鉤測試、麋鹿測試等十幾種場景。比亞迪將自家的天神之眼、易三方、易四方等技術悉數融入這些測試場景中。

正如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所言:“好技術,要人人可享;好體驗,更要人人可享。”在他看來,只要能吸引和支持比亞迪的用戶們走進賽車場,就已經是對中國汽車文化的極大推動。

白德分析稱,對於車企來說,汽車文化產業是否發達,將直接影響其產業鏈利潤率,以及輻射海內外用戶的品牌號召力。同時,地方政府同樣在推動汽車文化與城市發展融合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尤其是那些製造業發達、文旅資源豐富的地區。

近年來,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依託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大力發展汽車文化產業。據瞭解,順德區建設了國際標準的賽車場,舉辦各類汽車文化活動,吸引改裝企業集聚,形成了完整的汽車文化產業鏈。順德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不僅要發展汽車製造,更要培育汽車文化,讓順德成爲汽車愛好者的朝聖地。”

汽車媒體平臺也在汽車文化傳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汽車之家、易車等垂直媒體通過內容創作、活動組織等方式,普及汽車文化知識,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汽車文化觀念。一些自媒體博主通過創作優質內容,展示汽車文化的多樣性,打破了人們對汽車文化的片面認知。

不得不重視的是,在各方的積極行動下,推動汽車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劉志超指出:“中國汽車文化需以技術突破爲引擎,政策創新爲槓桿補強歷史積澱、拓展體驗場景、構建全球化文化認同體系,實現從‘工具屬性’到‘情感載體’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政策支持與標準完善至關重要。商務部等八部門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於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營造汽車文化氛圍,推動汽車改裝、汽車租賃、汽車賽事、房車露營、傳統經典車等規範有序發展”的任務,這爲汽車文化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發展方向。

劉志超認爲,各方需重視通過多種渠道普及汽車文化知識,培養消費者的文化鑑賞能力。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從小了解汽車文化;媒體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展示豐富多彩的汽車文化活動;企業可以開放工廠和研發中心,讓公衆瞭解汽車製造過程。

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汽車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一方面要鼓勵創新,支持各種形式的汽車文化探索;另一方面要加強引導,防止不良文化現象的蔓延。只有形成政府引導、行業推動、企業參與、用戶共創的良性機制,中國汽車文化才能健康發展。

“中國汽車文化建設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各方力量已經行動起來,只有當這些力量形成合力,中國才能不僅成爲汽車產銷大國,更真正晉升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汽車強國。”劉志超總結說,汽車文化的繁榮發展,將成爲中國汽車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出行生活嚮往的必然要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