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杯”健康科普大賽】“癲”不及防,如何正確化“癇”爲夷
“小明小明,你怎麼了?快來人啊……”公園的一角突然傳出急促的呼救聲。
“快幫忙按住。”
“壓人中,壓人中。”
圍觀羣衆越來越多,都在出謀劃策。正在跑步的護士小美聞訊趕來,發現孩子倒地抽搐,旁邊的家長手足無措。
“孩子是癲癇發作,請大家散開,不要按他,不要壓人中……”小美製止了大家的錯誤行爲,並迅速對孩子進行救護。
很快,小明轉危爲安,大家卻開始議論起來,“我聽老人說,羊癲瘋喂個青菜就好了”“得把他嘴掰開,別咬着舌頭了”“還是掐人中管用”……看來大家對癲癇發作的救護還存在很多誤區,於是小美給大家做了一場現場科普。
大家所說的“羊癲瘋”,醫生稱之爲癲癇病,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慢性疾病。這個病很常見,不傳染,一半以上發生在兒童期,因其發作的不可預測性,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很大風險。在癲癇發作時,可出現意識障礙、抽搐等症狀,極易造成二次傷害,及時正確的院外救護顯得尤爲重要。
癲癇發作救護措施可概括爲以下三句順口溜:
靜觀記,兩防四禁,五就醫。
1、靜觀記
即遇到癲癇發作,首先要保持鎮靜,避免恐慌加劇現場緊張氣氛。及時觀察周圍環境確保安全,觀察孩子的發作症狀(表現形式),記錄發作起始時間及持續時間,幫助醫生分析病情。
2、兩防四禁
兩防
防止窒息。發作時分泌物增多也有嘔吐的情況,需及時清理以防誤吸;解開衣領、褲帶等緊身衣物,保持呼吸暢通;迅速將孩子頭偏向一側,有利於分泌物自口角流出,以免阻塞氣道,引起窒息。
防止意外傷害。確保環境安全,移開周圍危險物品,取柔軟衣物墊在孩子頭下,防止磕傷;取出孩子隨身攜帶的尖銳物品,以防扎傷;要走出誤區,正確施救,防止人爲傷害。
四禁
禁止強按四肢,癲癇發作抽搐時肌張力較高,強按四肢對疾病緩解無任何作用,相反過分用力可造成骨折和肌肉拉傷,增加孩子的痛苦,且易造成施救者受傷。
禁止用力掐人中,此措施沒有科學依據,孩子皮膚嬌嫩,用力掐人中和合谷等穴位反而容易掐傷皮膚,嚴重者可留下疤痕。
禁止強行撬開孩子嘴巴或者在牙齒之間或嘴中放置任何物品,以免造成牙齒損傷和誤吸。
禁止發作中喂水、喂藥餵食物,易造成誤吸。
3、五就醫
癲癇發作沒有立即中止發作的辦法,大多數情況下會1-3分鐘內自行緩解。如遇以下5種情況,請撥打120及時就醫。
一是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
二是有呼吸困難或窒息;
三是發作時導致外傷;
四是發作後長時間意識不清;
五是首發癲癇或特殊人羣(如孕婦)。
癲癇發作來勢洶洶,但通過科學的救護措施,“癲”不及防也能有效化“癇”爲夷。關鍵是要走出誤區,科學救護。通過今天的科普,希望大家記住我們的救護順口溜:靜觀記,兩防四禁,五就醫。
文 | 宋文靜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