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杯”健康科普大賽】輕鬆看懂抽動症:腦袋“頑皮”的小故事
抽動症(Tourette綜合徵),聽名字似乎有點嚇人,但其實這是一種腦袋“頑皮”的表現,是可以控制、管理甚至改善的。今天我們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帶你一起走進抽動症的世界,看看這位“搗蛋鬼”到底是什麼來頭。
一、抽動症的病因:腦袋裡的“小電路”出了問題
抽動症的發生,就像家裡的電路接觸不良,一會兒燈忽閃忽亮,一會兒電器自動開關。抽動症的“電路”問題,主要出在大腦裡的神經遞質上——特別是多巴胺系統,這可是和情緒、運動調節密切相關的傢伙。簡單來說,腦子裡的多巴胺水平忽高忽低,大腦就會發出一些“錯誤指令”,讓身體不由自主地抽動。
除了多巴胺,還有遺傳也可能是“幕後黑手”。如果家族裡有人患過抽動症,孩子的風險就會更高。不過,目前科學家還沒找到具體的“抽動基因”,所以這個領域還在持續研究。
當然,環境因素也不能忽視,比如壓力、感染、環境毒素等,都可能激發或加重抽動症。好比你的電腦系統本來就有小毛病,但一遇到高溫死機的機率就飆升了。
二、臨牀表現:抽動症的“十八般武藝”
抽動症小朋友會表現出一系列不自主的動作和聲音,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一些“怪動作”。我們把這些分爲兩類:1.運動抽動,常見的有頻繁地眨眼、聳肩、頭部抽動,有的孩子會像被蚊子叮了似的,不停地摸鼻子或轉脖子。2.發聲抽動,比如清嗓子、哼哼聲,或突然發出咳嗽、尖叫聲,甚至有些人會突然冒出不合時宜的詞語或髒話(這叫做“穢語症”,但其實並不常見)。
這些症狀可能會一陣好一陣壞,有時消失幾周甚至幾個月,又突然捲土重來。我們經常打比方,抽動症這就像一個頑皮的貓咪,躲在角落裡安靜一陣子,突然跳出來給你一個驚喜。
三、抽動症的用藥選擇:治“貓”要對症下藥
怎麼治療抽動症這隻頑皮的小貓咪呢?我們要給這隻頑皮的小貓咪找個合適的“遊樂場”——目的是讓它不再打擾你的生活。藥物治療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手段,醫生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生活影響,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1.α-2受體激動劑
常見的藥物如可樂定(clonidine)、胍法辛(guanfacine),它們可以讓大腦裡的“電路”冷靜下來,緩解抽動症狀。這類藥副作用比較小,經常用於兒童患者。
2.抗精神病藥物
如果抽動症比較嚴重,醫生可能會開一些利培酮或氟哌啶醇。它們能穩定大腦的多巴胺系統,但也有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嗜睡和體重增加。
3.其他藥物
有時醫生會選擇抗癲癇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控制抽動。不同的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因此治療往往需要根據情況調整。
四、日常注意事項:好習慣助你“鬥貓”成功
藥物是工具,但生活方式管理也是關鍵,畢竟人不是機器人,不能只靠藥物運轉。爲了降服抽動症這隻頑皮的貓咪,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日常小貼士:
1.保持規律作息
有規律的睡眠能讓腦袋保持清醒,就像給貓咪規定了玩耍時間。熬夜會讓抽動症更容易“上線”,所以早點休息,準沒錯!
2.適度減壓
壓力是抽動症的“燃料”,學會放鬆很重要。家長和老師也要理解孩子,不要因爲他們的抽動症狀責備或嘲笑,這隻會讓情況更糟。
3.飲食均衡
雖然沒有某種神奇食物能治好抽動症,但健康飲食有助於整體健康。少吃含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可樂、巧克力),避免讓大腦過度興奮。
4.適當運動
運動是大腦最好的“潤滑劑”之一。跳繩、跑步、打籃球等運動不僅能釋放壓力,還能增強身體協調性。
5.行爲療法
抽動症的症狀雖然“頑皮”,但有些行爲療法能幫孩子學會更好地控制它們。例如習慣逆轉訓練(HRT),就是一種讓孩子識別並用別的行爲替代抽動的方法。
五、溫馨提醒:愛與包容是最好的治療
抽動症的孩子常常感到被誤解和孤立,所以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尤爲重要。作爲家長或朋友,你可以:多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減少批評,理解抽動並非孩子的錯;與老師溝通,爲孩子創造一個友好的學習環境。
其實,抽動症這個頑皮的小傢伙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只是他們需要多一點理解和耐心,所以家長們也要給自己“鬆鬆綁”,不要有過大的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這些小問題大部分都會隨着孩子的長大自己偷偷消失,只要家庭和學校配合得當,孩子們依然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六、寫在最後:與抽動症和諧共處
抽動症雖然頑皮,但並不是無法對付的。通過合理用藥、行爲訓練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完全可以和這個“小搗蛋”和平共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他們有些與衆不同的動作和聲音,那也是他們個性的一部分。正視抽動症,家、校、醫緊密合作,給孩子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跳動”的小朋友,請給他們一個微笑。記住,最好的藥是愛和包容,沒有副作用哦!
文 | 馮碩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