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一萬的政治效果 執政黨能否再創造新議題將是大罷免關鍵

▲普發現金三讀。(圖/記者屠惠剛攝)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在大罷免投票日前夕,在野黨靠着人數優勢在立法院通過了普發一萬的政策,包裹在韌性法案之中。這個法案是否違憲,有待接下來可能終於能成會的大法官會議來決定(雖然筆者認爲違憲的可能性較大)。但在投票日前夕,許多人關注的是這普發一萬是否會影響到罷免結果,尤其是部分在野黨立委已經在造勢上主動提到普發一萬跟罷免結果之間的關聯性。

政治效果可能有限

然而,就目前現有的政治科學相關研究來看,普發一萬的政治效果就算存在,也是有限的。

首先,這一類的社會福利政策對於民衆的影響,取決於民衆會如何歸因(attribution),也就是民衆真的拿到這筆錢時,會覺得是誰的功勞,這也是在野黨積極宣傳普發一萬的原因。

但國內外關於天災後補償的相關研究都指出,民衆往往並不確定到底社會福利應該算是誰的功勞,因爲可能民衆接觸到基層公務員、而基層公務員彙整到地方政府,但預算本身是中央政府或國會通過後交給地方政府執行,中間每一個環節可能都是由不同政黨掌握,因此民衆難以輕易歸因。

這也是爲何之前在COVID19疫情期間,會傳出有地方官員特別在中央的補助資源上套上一層自己的名字或照片。而在之前臺風期間,不同縣市首長對於颱風假的決定,就可讓民衆輕易地就歸因到縣市首長本身,也因此對於放不放颱風假、颱風假有沒有放對,就會直接影響到縣市長的連任(例如我的這篇研究文章)。

▼這一類的社會福利政策對於民衆的影響,取決於民衆會如何歸因(attribution),也就是民衆真的拿到這筆錢時,會覺得是誰的功勞,這也是在野黨積極宣傳普發一萬的原因。(圖/記者崔至雲翻攝)

民衆對於普發一萬的歸因 將取決於中央執行方式

但以這次的普發一萬政策來說,法案最終是交由行政院執行的,而立法原因是因爲稅收高於預期,這兩者都是屬於中央執政的權力。因此「稅收高於預期」的詮釋權來自於中央,政策宣傳的時程是中央決定,最後把錢發下去的過程也是屬於中央政府。換言之,民衆對於這普發一萬的歸因,很大一部分將取決於中央的政策執行方式。

而假如錢真的發下去以後,是否真的會影響到選票,就又是另一個議題。過去在侍從主義的研究中,以臺灣三十年前的個案來看,即使是國民黨地方樁腳緊迫盯人的一個個買票,最後真的收了錢而聽話去投給國民黨的選民也只有一半而已。

而隨着臺灣經濟成長,個人平均所得增加,此時買票對於民衆的邊際效應也逐漸降低,與其他侍從主義國家的研究類似(相關研究比較可參考這篇文章)。

除此之外,這種非排他性(non-exclusive)的全面撒錢,雖然達到了表面上的公平,但同時也代表了投票跟領錢之間註定不是一換一的;無論自己這一票是支持或反對罷免,最後也不會因爲自己投票的結果來影響到這一萬塊會不會真的發下來(何況,罷免之後也還有補選)。

相較於過去對於特定族羣的福利(例如軍公教、嬰兒、長輩)等,這種全面撒錢的政策也代表所有民衆之間沒有相對優勢,也因此相較之下也沒有更多得到了什麼,也因此不會因爲相對優勢或忌妒而進一步催化去投票與否的動力。

當然,除了歸因之外,普發一萬的另一個政治效果在於議程設定,也就是在野黨企圖搶回選舉中最重要的議題(valence politics)。本來這一次大罷免案的推動主要號召在於反共,原因在於過去在野黨於立法院許多政策與衝突,這也是大罷免案在各地得以成功吸引到無黨派選民與泛藍選民加入,而連署成案的原因。

但在普發一萬的政策通過之後,假如之後到罷免案之前都圍繞在這個議題上,那這個議題就更可能成爲無黨派選民最後投票的判斷標準。

雖然說選民的記憶力是短暫的,但是對於賴清德政府來說,原本透過十講成功維持了大罷免案議程設定的效果,卻因爲颱風暫停,而普發一萬的政策因此取得聲量。

執政黨是否能夠再創造新的議題或政策來重新聚焦大罷免的討論,或是透過政策執行的細節來成功重組贊成票與反對票的區塊,將會是最後一週大罷免動員的關鍵所在。

▼民進黨抗議在野黨普發現金提案。(圖/記者屠惠剛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