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預付資金“打水漂”: 最高法發佈相關司法解釋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保障原路退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近年來,教培、租賃、健身、美容等傳統預付費行業的一些商戶因經營不善停業或捲款“跑路”,導致消費者預付資金“打水漂”事件時有發生。

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解決預付式消費領域羣衆反映集中的捲款跑路、霸王條款、收款不退等問題,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解釋》共27條,就適用範圍、責任主體認定,合同的解釋、效力和解除,預付款的返還和賠償責任、“捲款跑路”的責任,經營者提供其控制證據的責任等問題作出規定。

例如,《解釋》第九條規定,收款不退、丟卡不補、限制轉卡等“霸王條款”應依法認定無效。針對合同格式條款約定仲裁,但仲裁機構最低仲裁費收費標準遠高於消費者支付的預付款,妨礙消費者獲得權利救濟問題,《解釋》規定,約定解決爭議方法不合理增加消費者維權成本的“霸王條款”無效。

又如,《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消費者自付款之日起七日內有權請求經營者返還預付款本金,解決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規制過度勸誘、欺詐營銷行爲,引導經營者通過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來吸引消費者,但也同時規定了例外情形。

除了用法律手段應對預付式消費中的難題,技術手段也被寄予厚望。一位數字人民幣專家向記者介紹,數字人民幣可支持加載不影響貨幣功能的智能合約,通過將合同條款寫入智能合約,實現合同的數字化和自動化執行。在預付費消費領域,智能合約可以有效防範資金挪用,實現穿透式管理,兼顧現有商業模式,保障各方利益。

他向記者介紹,2022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數字人民幣業務運營機構,推出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消費資金管理產品——“元管家”。消費者購買“元管家”產品服務時,其預付資金進入加載智能合約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在實際消費前,預付資金仍然歸消費者所有,商戶不能隨意劃轉消費者預付的資金;消費時,智能合約將依據預設條件自動執行資金劃轉至商戶錢包。例如,家長購買了10次教培課程,上一次課,智能合約劃轉一次費用至商戶。

還有金融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出現商家經營不善閉店、跑路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消費者可自行發起退款申請,智能合約將保障未消費預付資金安全退還。例如,2024年7月,青島一健身房商戶經營異常,旗下所有門店停止營業。其中,部分消費者因爲購買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元管家”產品,還未使用的預付資金被足額原路退還。

那麼,推出兩年多以來,“元管家”產品的應用進展究竟如何?3月14日,記者查詢數字人民幣App的“元管家”功能發現,已有逾1300家商戶發行“元管家”預付費消費卡,涵蓋教育培訓、運動健身、美容美髮、購物超市、餐飲美食等民生消費領域。其中一位教培商戶——“小熊吉他”的負責人範先生告訴記者,家長可隨時在數字人民幣App中查看預付款項的使用詳情,每一筆支出都清晰可見,給孩子報班會更加放心。

還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自2022年產品上線以來,已有7家運營機構上線“元管家”服務,並在北京、成都、青島、蘇州等逾百個城市加速落地。據瞭解,運營機構會基於“元管家”的智能合約模版以及產品規定的業務與技術標準,與應用平臺進行技術對接並提供合約簽約、履約等相關服務,確保商戶和消費者雙方能夠安全、有效執行合同,保障用戶資金的安全和合規使用。

蘇州市數字人民幣預付卡資金監管平臺“蘇智合”的建設運營方——江蘇金服數字集團董事長仇曉蘭表示,“蘇智合”是基於央行智能合約生態服務平臺搭建的應用, 致力於保障消費者資金安全。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該平臺將面向蘇州大市進行全域推廣,進一步推動實現消費者預付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