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蔡世仁醫師的研究釐清發炎機制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關係,深獲國際重視。(圖/蔡世仁提供,下同)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併名列臺灣醫師前20傑,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爲,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蔡世仁指出,精神疾病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不同,「患者的腦部和一般人相比,幾乎看不出差異」,相對較缺乏可確診的病理依據,導致研究難度也較高,使研究者有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都在摸索,「感覺像瞎子摸象,大家很努力整合零散的影像、生理資料,才慢慢拼出精神疾病的樣貌」。

在此背景下,蔡世仁聚焦於發炎反應與情感型疾病的關聯,並爬梳出一條明確的路徑。他表示,相關概念最早並非由他與團隊提出,但經分析國際研究成果後,發現介白素6(IL-6)等發炎因子濃度升高,可能影響腦部灰質體積與神經連結性,導致情緒調控異常,認知功能也會下降。此成果被國際廣泛引用,也使精神醫學與免疫機制的關聯更加明確。

不在人生規劃中的研究路

回顧研究歷程,蔡世仁笑說,其實最初並未計劃成爲研究者,當年是在因緣際會下,與時任陽明大學教授黃銀河合作,開始利用安非他命誘發的老鼠模型觀察腦部變化,也點燃他探討精神疾病生理連結的強烈熱情。

蔡世仁指出,臺北榮總後來成立國內首個老人精神科,他和時任主任黃正平開始研究失智患者合併妄想、暴力或異常行爲的現象,並發現相關變化往往與腦部退化、慢性發炎反應有關,於是進一步從免疫學及基因層面探索,才得以驗證發炎和情感性疾病的關聯。

▲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展現雄厚學術實力,蔡世仁認爲醫師之間有良好合作默契是重要關鍵。

對於臺北榮總的精神醫學研究實力,蔡世仁說,精神醫學部連續多年有多位醫師名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顯示團隊的研究文化已趨成熟,特別是精神醫學研究常需要跨領域合作,單一研究者難以兼顧所有環節,不過部內醫師已建立起分工、共享的默契,方可持續產出卓越的學術成果。

蔡世仁並說,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的良好氛圍,這些年也吸引愈來愈多新血投入,「最近招募4位醫師,結果超過40人來報名」,這是對北榮的肯定,也顯示年輕人對精神醫學研究挺有興趣,相較於早年經常招募困難,已不可同日而語。

每天睡5至8小時促進大腦「排毒」

針對研究發現可提供給民衆的建議,蔡世仁說,身體若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將影響腦部功能與情緒調節,也會增加憂鬱、焦慮風險,所以每天最好維持5至8小時的充足睡眠,因爲睡眠能促進腦部膠淋巴系統清除代謝廢物,穩定神經運作,是降低發炎的關鍵。

此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維持腸道健康,都有助於免疫調節,而好的魚油、益生菌等營養素,則可輔助身體免疫恢復平衡,另壓力管理及規律作息,則能進一步穩定情緒。

蔡世仁表示,精神疾病不只是心理問題,也可反映整個人體系統的健康狀況,且隨着免疫研究、AI分析技術持續進展,精神醫學的生物學基礎愈來愈踏實,也期許臺灣未來的精神醫療可更貼近身心靈合一的實證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