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油開啓憂鬱症治療新路 蘇冠賓以科學證據翻轉精神醫學

▲蘇冠賓醫師開創憂鬱症新療法,造福許多病人。(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憂鬱症被稱爲本世紀「黑死病」,但早年的患者除了吃藥,幾無其他治療選項,直到精神科醫師蘇冠賓投入深海魚油相關研究,證實其可緩解症狀,才改善藥物無解的痛點。對於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且排名臺灣醫師前20傑,他說,未來期許不只治病,更希望能協助民衆達到身、心、靈全面健康。

蘇冠賓目前在臺南安南醫院擔任副院長,併成立全臺首個憂鬱症中心,專門收治國內最困難的病例。他表示,傳統憂鬱症治療高度依賴藥物,但孕婦、兒少對服藥普遍抗拒,使患者陷入「明知需要卻不敢治療」的困境,而以往研究發現魚油(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穩定神經細胞、調節發炎反應有關,他順勢找到切入點,開始思考用營養素來調整腦功能及情緒,是否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在2003年,蘇冠賓率先發表魚油用於憂鬱症治療的論文,至今被引用超過900次;在2007年,他再次領先全球、發表首篇綜合分析研究,證實魚油具抗憂鬱療效,到現在累積逾800次引用。他說,這是他自認最具人道意義的突破,因爲孕婦、青少年的重鬱症終於找到解方。

▲蘇冠賓長年鑽研魚油的醫療效力,曾與英國學者共同發表全球首篇其用於提升新冠病毒免疫力的研究。

不過,蘇冠賓認爲,光有研究不夠,重點是能否影響全球實踐於臨牀。在2019年,他與國際頂尖專家共同主導「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ISNPR)專家小組,制定全球第一份「Omega-3脂肪酸治療憂鬱症臨牀使用指引」,使營養醫學得以從傳統輔助療法,正式邁向精神醫學主流。

蘇冠賓坦言,好的研究要落地,常有許多困難須克服,爲此他積極投入「轉譯臨牀研究」。除了魚油,他曾推動經顱磁刺激、鍼灸、中藥、運動、瑜伽與正念等生活形態療法,並擔任「總統府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委員,參與國家心理健康政策制定,同時透過非營利組織「明怡基金會」推廣數位科技應用,這一切努力,就是希望研究成果能造福更多人。

此外,蘇冠賓表示,他習於反思精神醫療現況,近年觀察到全球有2大趨勢,首先是專業領域發展趕不上快速成長的患者需求,無論是服務量或整合治療的品質都不足;其次是愈來愈多人不滿足於「沒有生病」,而是追求身心健康、身心靈滿足的狀態。臺灣精神醫學未來須因應兒少精神疾病的快速成長,與超高齡社會神經、精神退化,和精神醫療數位化轉型的挑戰。

▲蘇冠賓期許臺灣的精神醫療能以追求身心靈滿足爲終極目標。(圖/健康臺灣推動聯盟提供)

針對臺灣精神醫療數位傳型,蘇冠賓說,歐美精神科在疫情後有8成服務轉爲線上,病人不必戴口罩就醫,醫師也更能觀察患者表情變化,不但有助治療,隱私性亦提高;此外,國外已加速推動穿戴式裝置及 AI 技術,這使得針對壓力、睡眠與情緒的監測更爲客觀,未來可望成爲早期介入、自我調節的有效工具,國內應加快腳步跟上。

因應AI使用日益普及,蘇冠賓說,他的團隊已展開「AI認知行爲治療」相關研究,希望能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即時協助,而非等到症狀惡化才就醫。

從魚油研究到數位研究,蘇冠賓的理念始終沒變。他表示,精神科醫師的使命不是開藥,而是幫助病人恢復生活功能,魚油相關成果象徵的是一種思維轉向,他與團隊將持續推動精神醫療的整合,期許更貼近人性,也更能迴應這快速變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