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臺灣如何失去川普》:前川普顧問惠頓的歸因偏差與自我喜好投射

美國政策公關人士、前川普政府顧問惠頓近日發文批評賴清德與蕭美琴一連串作爲導致川普對臺政策不友善,引發輿論熱議。 圖/報系資料圖庫

比起「這件事真的發生了嗎」,關於「這件事爲什麼會發生」的討論經常更爲衆說紛紜,也有更多天馬行空或預設立場的空間。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生病一定是因爲沒有多喝溫開水,成績下滑一定是因爲沒找名師補習,創業失敗一定是因爲沒請「仙仔」排風水。畢竟,只要表面上講得通、也呼應某些既存預設,論者很容易自成一套說法,成爲典型的歸因偏差。

近日,川普第一任期時曾任顧問的惠頓(Christian Whiton)撰寫的一篇文章,在臺灣引起廣泛討論,正是上述現象的具體案例:我早就說了吧!這個不好的結果之所以發生,一定是因爲我一直很在意的「這個原因」!

在名爲〈臺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的文章中,惠頓宣稱川普政府之所以對臺灣祭出20%的關稅,是因爲川普排斥臺灣,而背後主因則是民進黨政府過度追求「覺醒」(woke)、進步派的社會價值,並且「無能理解、認同美國新右翼」,讓代表新右翼的川普無法接受。

然而,就如同每次生病未必都是因爲沒有多喝溫開水,川普政府這次的關稅決策背後是否真的是因爲不喜歡臺灣?而即便真是如此,主因又是否出於川普對臺灣政府採取的文化價值立場有意見?要將兩者的因果關係連結起來,不能那麼想當然耳,必須有實際的證據檢證。

惠頓的文章不僅徹底缺乏這些證據,也徹底無視其他國家所提供的反例,更禁不起邏輯一致性的檢驗。充其量,這只是一位美國新右翼人士的自我投射,是認爲他個人的價值觀就能代表前老闆的行事依據,再搬弄前老闆的名號嚇唬人——用一句臺灣熟悉的成語來說,就是狐假虎威,僅此而已。

前川普政府顧問惠頓近日發文批評,臺灣政府過於在乎進步議題,又稱副總統蕭美琴(右)在擔任駐美代表期間與「全球派人士」太過友好。 圖/報系資料圖庫

▌證據缺乏:何以判斷川普對臺政策的首要考量?

綜觀惠頓的文章,他對臺灣政府的抱怨清單洋洋灑灑,一筆接一筆。然而,他不過是表達他個人對臺灣政府、執政黨的某些作爲很有意見,但沒有證明川普及其團隊在思考對臺政策時真的將這些問題列爲首要考量,遑論因爲這些考量而影響了關稅等各項對臺政策。

舉例而言,依照文章內出現順序,惠頓所列出前三項的臺灣罪狀是:賴清德並未嘗試親自致電川普恭賀當選,而只是發佈官方聲明;蕭美琴是「人權產業複合體」的成員,和美國兩黨的「全球主義者」過從甚密,而這些正是川普欲除之而後快的內部敵人;蕭美琴投書聲援烏克蘭,主張「民主國家應當並肩抵抗威權侵略」,不見容於川普「基本盤支持者」的觀點。

惠頓通篇預設了他的前老闆會以這些問題爲決定對臺政策的關鍵依據,卻並未提供任何證據:川普及其團隊可曾以任何方式表態,表示賴清德必須爲沒有致電付出代價?可曾斥責蕭美琴是美國內部「貪腐外交菁英」的同路人,比起其他國家同一時期的外交官更爲嚴重,又或者曾說過臺灣政府與兩黨的「腐敗菁英」沆瀣一氣,比起其他國家更令他們厭惡?可曾表示外國政治人物聲援烏克蘭、或是與國家民主基金會合作乃是觸犯天條,將影響關稅等各項政策?

一般而言,在處理政治新聞時,這些論點不可能只有作者單方面的「我相信」,而必須有相當的證據:川普本人或其策士是否有相關公開發言?或者,有沒有參與川普政府此刻各項對臺政策規劃的人士提供消息,不論是具名或匿名?又或者,是否存在更爲細節的安排,能夠間接佐證川普政府很可能對臺灣某一行爲特別不滿——比如哪些會談原先應該邀請臺灣代表,卻在賴清德政府某一決定之後讓臺灣代表吃了閉門羹?是否有其他國家因爲觸犯類似的「天條」而受到類似對待,可以進一步證明這件事情很嚴重?

如果只是在一兩處小細節缺乏引證,或許還有可能是寫作者確實得知了一些背景資訊,只是疏於說明。但是,如果通篇文章的核心論點都缺乏這些引證,連個「不具名內部人士證實川普非常氣憤」都不見蹤影,那就和不看病症、不管天氣,就隨意指稱「生病一定是因爲沒聽我的話多喝溫水」一樣,純粹只是反映作者的預設立場,缺乏任何現實基礎。

惠頓撰文批評臺灣未能理解美國新右翼,但缺乏更多證據與說明,難以論斷川普政府因爲這些原因就決定給予臺灣20%關稅。 圖/歐新社

▌案例對比:川普如何介入南非政策?

追根究柢,惠頓個人或許以某種新右翼世界觀的虔信者自居,但川普本人從來都不是這樣的新右翼福音戰士。人們對川普究竟看重什麼衆說紛紜,也有些論者甚至認爲,川普根本缺乏清晰而一貫的核心思想。但不論如何,要認爲川普希望臺灣乃至其他國家「改善」的前10件事當中,居然會包含性別相關政策,恐怕都是太過滑稽的說法。

舉例而言,惠頓繼續抱怨臺灣國手拳擊林鬱婷「靠着暴打女人」拿到奧運金牌,而民進黨政府竟敢高規格慶賀林鬱婷的勝利,還在其他地方「沉溺於覺醒派的激情」。確實,川普從去年起曾若干次提及林鬱婷,語氣也確實充滿攻擊性。然而,川普在提及此一事件之後,從來沒有任何一次演講或社羣媒體發文接着說「而推出林鬱婷擔任國手的臺灣實在太過覺醒了,這個政府太糟了」。川普也會攻擊同屆涉入相似爭議的阿爾及利亞拳手哈利夫(Imane Khelif),但也並未連帶攻擊她的國家,遑論藉着任何外交或經貿手段向該國政府施壓。

相反地,川普之所以在競選期間幾次提及此事,並宣示「不讓男性涉足女子運動」,主要連結的是美國本土的政治辯論與文化戰爭,是要強化進步派「瘋狂」、「違背常識」的印象。同一時間,他的競選團隊也在選前主打一支廣告,指控對手賀錦麗「讓非法移民在美國監獄用納稅錢動變性手術」,主要的受衆依然是美國國內民衆,而非有意向臺灣或阿爾及利亞施壓。

事實上,川普確實幾度抨擊其他國家的內部政策,甚至直接影響他對這些國家的政策,但這幾次的抨擊也都和美國國內政治有相當的連結。最經典案例是,南非的白人政權過去剝奪黑人的農田,影響所及,目前私有土地擁有者壓倒性仍爲白人,種族隔離政策終結30年來未有明顯改善;南非國會於是通過法案,原則性允許政府徵收白人農田以重新分配。

南非因爲徵收白人土地爆發抗議,許多南非白人將川普和馬斯克(國籍爲南非)視爲拯救者,在標語上寫着感謝川普。 圖/路透社

對此,川普於今年2月立刻斬斷對南非的援助款項,並以南非對美農業出口作爲施壓手段,國務卿也拒絕出席在南非舉辦的G20峰會;川普在與南非總統的會談中也公開譴責南非「壓迫白人」,甚至一反平日對難民缺乏同情的態度,主動宣佈歡迎南非白人赴美申請政治庇護。

川普之所以涉入此事,與其說是出於對種族問題的「普世」關切,不如說依然是出於美國國內政治的考量。對美國某羣白人右翼選民來說,他們相信美國白人正在遭受逆向壓迫,而南非跟辛巴威一樣是「白人被壓迫」甚至所謂「白人遭遇種族屠殺」(White Genocide)的案例,預示美國白人倘若讓黑人、移民上位後將面臨的危機。南非的白人至上社羣領導人與美國的白人民族主義社羣來往密切,而美國右翼意見領袖如主播Tucker Carlson、廣播名人Michael Savage也都曾散佈這樣的觀點。

川普的舉措與其說是關注南非,不如說是在強化和美國內部社羣的連結,表示自己有所作爲,正在爲「被迫害」的白人出頭。此外,當時馬斯克(Elon Musk)尚未與川普撕破臉,而他的背景也正是南非白人,馬斯克同樣在自家社羣平臺上多次傳播「南非白人遭遇種族屠殺」的論調。就此而言,川普此舉也代表對馬斯克的看重,愛屋及烏,在乎其所在乎的議題。

在南非種族議題上,白人右翼希望看到川普成爲救世主,但在奧運拳擊上並無類似需求。對於面對美國國內民衆的川普而言,林鬱婷和哈利夫來自哪個國家根本不重要,她們的事件只是用來再度強化「進步派瘋了」的敘事而已。南非的種族議題,纔是現實中可能成爲左右川普政府對外政策的問題;因此,從川普的公開發言就能清楚看見川普將之與對外政策相聯結,證據非常好找。

相比之下,臺灣一名拳擊國手的性別認定爭議根本搆不上邊——不同於南非的土地爭議,川普的演說和社羣發文都並未將奧運爭議與臺灣政府連結,並未在任何已知的發言或協商中要求臺灣政府拒絕承認林鬱婷的金牌、剝奪她的國手資格,惠頓沒有提出足以支撐自身立論的證據,恐怕是因爲他根本找不到任何證據。

臺灣拳擊女將林鬱婷2024年奪得金牌,卻因性別檢測風波曾遭川普點名。不過川普未曾將此事直接與臺灣或對臺政策連接。 圖/路透社

▌邏輯斷裂:其他國家更該「失去川普」?

從臺灣與南非的對照中不難看出,惠頓一文的荒謬更在於忽視其他國家的存在。如果他對臺灣問題的「診斷」正確,那麼邏輯上,太多其他國家早該受到川普更嚴重的制裁,根本不可能輪到臺灣。

回顧先前提及的罪狀:惠頓提及蕭美琴投書聲援烏克蘭,倡議民主國家合作。他彷彿忘記了聲援烏克蘭是衆多西方國家的共識,如果這樣就是觸犯天條、足以讓川普不滿,那麼該遭殃的國家怎麼可能只有臺灣,其他聲援烏克蘭更力的歐洲國家又該做何論處?

川普怎麼對待美國國內支持軍援烏克蘭的政敵是一回事,他怎麼看待其他國家這麼做的政治人物是另一回事。以英國爲例,不論是來自保守黨、當時對川普極盡吹捧之能事的強森(Boris Johnson),還是來自工黨、努力與川普維繫好關係的現任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等領袖,都曾先後遊說川普本人支持烏克蘭。他們都不是反川人士,甚至是所有西方國家中最能和川普對上眼的政治人物。

事實上,川普曾多次說自己「喜歡施凱爾」、「跟施凱爾處得很來」、「他是自由派,跟我有點不一樣,但我認爲他是好人、至今做得很不錯」——這更顯示,惠頓所謂進步派政治人物必然招致川普不滿、蕭美琴看起來太像左派的說法,實在毫無根據,畢竟施凱爾從政之前甚至是國際人權律師出身,所屬的工黨是左派政黨,還在去年允許黨幹部至美國爲賀錦麗助選。甚至直到近期,施凱爾還是不斷利用自己和川普不錯的關係,積極嘗試遊說川普援助烏克蘭;而英國不但沒有「失去」川普,還是最早宣佈與美國完成關稅協議的國家。聲援烏克蘭當然不會讓臺灣在川普的眼中加分,但要說3年前蕭美琴的一篇投書足以得罪川普,同樣只是反映惠頓本人的投射而已。

同理,惠頓指控蕭美琴與「全球主義者」(globalists)過從甚密,「很容易被辨認出屬於厭惡川普和他所有政策的那個小圈子」,因此讓川普感到排斥。但是依據美國新右翼的世界觀,勾結美國「全球主義者」的國家多不勝數,從歐洲諸國到日本韓國無非如此,同樣輪不到臺灣——所謂「全球主義者」的說法並非川普時代新產物,而是美國新右翼超過50年的指控,共和黨的季辛吉、老布希等人,到民主黨幾乎所有外交圈人士通通屬於這個陣營——他們不夠愛國,成天與外國政商人士吃香喝辣,想要透過聯合國等平臺一點一滴賣掉美國的主權,謀取菁英之間能夠私相授受的利益,建立有利於他們的某種「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

惠頓說,因爲蕭美琴與這些人士過從甚密,即使並未公開反對川普,顯然還是和這羣菁英「同一掛」,所以臺灣必將失去川普支持。然而,這麼多國家的外交官長期紮根華府,甚至還能進入臺灣不能進入的紐約聯合國總部,和新右翼眼中的「貪腐外交菁英」、「全球主義者」更加熟稔,他們的國家不也該被全面制裁,又怎麼輪得到蕭美琴?

在整篇文章裡,惠頓的額外證據只有蕭美琴發文慶祝受邀參與拜登的就職典禮,而且「跟隨臺灣錯誤的防疫政策」在戶外戴口罩,還有與國務院資助成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國際共和研究所等機構合作。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當然不可能討得川普的歡心,但如果這些能夠成爲罪狀,華府恐怕得驅逐超過一半的外交官;而如果可以藉此解釋臺灣的關稅稅率爲何是20%,其他國家恐怕也得從30%、40%起跳才行。

左爲蕭美琴2023年任駐美代表期間接受美聯社專訪,右爲2021年1月蕭美琴出席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典禮,正值疫情期間而戴口罩。 圖/美聯社、蕭美琴臉書

▌粗劣言論填補「知」的真空

值得補充的是,惠頓的文章後段又接續拋出其他罪狀,反而更清楚暴露出其邏輯前後不一,根本自說自話。他提及臺灣國防預算應該提高更多,這確實是川普政府、乃至歷來美國政府強調的重點議題,但這和民進黨政府是否「覺醒」、是否「不理解美國新右翼」有何關聯?

遑論,惠頓還指責民進黨政府沒能放寬外國商人居留條件,不滿美國商業人士在臺灣開設銀行帳戶依然太麻煩,加上臺灣政府對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管制也太過嚴苛,但這些根本只是他自己對臺灣的抱怨清單而已:什麼時候,連外國人開戶方便與否都成了川普的核心關懷?這顯然與任何左右翼政策、與臺灣外交團隊是否和川普站在對立面毫無關聯,再度反映他的狐假虎威。

這樣一篇既無證據、又無邏輯的文章,竟能引起臺灣輿論如此大的迴響,再度顯現川普政府對臺政策的公開解釋太過稀少,人們也普遍對其他國家同樣面對的課題太過陌生,才讓如此狐假虎威的粗劣產品能夠填補真空。

而在填補的過程當中,許多傳播者的作爲,也就是附和「對嘛!就是沒多喝溫水才導致生病」、「對嘛!就是沒找風水老師纔會創業失敗」的翻版,與其說是嚴謹分析,不如說只是反映人們的既定立場,不多不少,僅此而已。

川普對臺政策的相關解釋一直不多,或許正因爲如此,臺灣社會更迫切渴知一切訊息,以至於過度放大某些言論。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