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輝達需要英特爾? 專家揭「取代臺積電」盤算
專家指出,臺積電仍是大廠合作首選,英特爾僅是「備胎」。(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川普政府力挺下,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積極搶客,日前更傳出與超微(AMD)正洽談晶片代工合作事宜。然而,專家坦言,英特爾存在的價值,對於蘋果、輝達、超微以及博通等美國IC設計公司而言,就像是一份保險單,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公司並不需要英特爾的協助,因爲臺積電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做得更加出色。
據科技新聞網站Wccftech報導,過去幾年裡,英特爾在半導體產業中的角色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作爲一家在美國本土進行先進製程的晶片製造商。然而,隨着川普政府積極推動晶片在美國境內生產的政策,包含臺積電在內等公司也紛紛增加了在美國的投資,這也引發了關於英特爾在美國晶片產業中角色的討論。
科技顧問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執行長兼首席分析師巴加林(Ben Bajarin)在Podcast節目《Stratechery》分析,其實英特爾就是美國IC設計巨頭手中的一張「保險牌」,當臺積電面臨地緣政治風險的時候,英特爾是「唯一」一個以美國爲中心的可替代方案。
巴加林認爲,總之,對於蘋果、超微、輝達、高通(Qualcomm),以及所有美國的IC設計公司來說,英特爾的存在都是最爲重要的一道安全防線。他認爲,用「保險」來形容英特爾的角色非常貼切,因爲在正常的情況之下,這些公司並不需要依賴英特爾。
巴加林明確指出,臺積電能夠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而且做得更好,這也是他們不與英特爾簽訂合約的原因。保險的意義就在於,在平時你可能並不需要它,但一旦真的需要它的時候,你纔會明白它的重要性。如果這些公司不希望面臨倒閉的風險,或者如果臺積電發生了任何問題,他們就需要這份「保險」了。
巴加林進一步強調,英特爾目前所處的狀況是,所有公司根本不會主動尋求臺積電的替代方案。然而,如果考慮到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臺積電是否能夠順利交付其產品,這些企業對英特爾的立場就顯得格外重要,即使這種立場目前尚未引起廣泛的關注。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聲稱,臺灣目前生產全球逾9成的先進半導體,其中臺積電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意味着,一旦臺灣因地緣政治緊張而導致供應中斷,全球高階晶片恐將面臨斷鏈危機。
Wccftech報導中認爲,巴加林提供了一個業界較少討論的角度。在晶片產業中,臺積電一直備受矚目,因爲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都依賴從這家臺灣巨頭採購半導體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預計未來的節點(例如N2和A16)的需求將會非常龐大,這也顯示了目前臺積電仍然是蘋果、輝達和超微等公司的首選供應商。但是,如果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導致晶片生產中斷,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
報導進一步指出,目前外界最關心的是英特爾是否能夠成爲臺積電的可行替代方案。在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臺積電計劃如何應對供應中斷的擔憂。首先,這家臺灣晶片巨頭正在大力擴張其在美國的產能,並且將2奈米等尖端製程的轉移時間大幅提前。其次,該公司也加大了投資的力度,這表明美國現在正被定位爲臺灣生產的一個重要替代方案。
然而,將生產從東方轉移到西方並非幾個月就能完成。對於臺積電而言,這需要多年的努力,並且也需要政治和財政上的支持。隨着美國政府要求臺美之間產能「五五分」的配置,報導中認爲,從東方轉移出去的意願肯定存在,而這也是臺積電大力投資美國的原因之一。
對於英特爾而言,想要成爲臺積電的替代者,唯一的途徑就是向IC設計巨頭提供在產能、良率和節點定價等方面符合預期的代工服務。而要做到這一點,英特爾需要在其即將推出的晶片(例如18A和14A)上取得突破。英特爾現任的管理階層顯然有意加強其代工業務,「但要成爲臺積電的替代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