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高士保安林正名「saqecengalj」 延續排灣族文化命脈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編號第2457號水源涵養保安林,更名爲「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林保屏東分署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編號第2457號水源涵養保安林,是排灣族人抵達恆春半島形成的第一個部落,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推動命名作業,經高士部落會議決議,將數字編號的保安林正式命名爲「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象徵文化資產的延續與傳承。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過去保安林僅以數字編碼,缺乏地方識別與文化意義,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的誕生,是地方文化、自然生態與居民共識交織的成果,經過向牡丹鄉公所、高士村長與社區說明,並進行命名問卷調查,最後由高士部落會議決議正式命名,爲林地賦予結合歷史、文化與地理的名稱,凝聚族人與保安林的情感。
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位於海拔約127至538公尺的山地丘陵地形,林內保有原始自然風貌,溪流爲港仔溪上游,自1984年劃設以來,主要功能爲涵養水源,供應中山科學研究院及港仔村一帶居民的飲用與灌溉用水,同時兼具生態保育與民生用途。
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內的高士石板屋遺址,保存了珍貴的文化資產。(林保屏東分署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保安林內的高士石板屋遺址,保存了珍貴的文化資產,其建造結構異於北排石板屋,是最具南排代表性的石板屋遺址,經學者調查可辨識的家屋爲81戶,是目前恆春半島已知砂岩石板屋聚落中規模最大者。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在高士部落族耆老口述遷移歷史中,先祖抵達恆春半島所創建的第一個部落即爲saqecengalj,已有5、600年曆史,因此,saqecengalj石板屋聚落未來的管理維護,對高士族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意義。
高士部落會議決議,將編號第2457號水源涵養保安林更名爲高士saqecengalj保安林。(林保屏東分署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近年來,高士部落積極投入文化復振與社區營造工作,從生產到食農教育、生態旅遊、體驗活動、餐飲等多元產業,並建立808示範農場,作爲部落青年紮根文化發展產業的學習基地,也與時俱進的以永續爲核心,裡山倡議爲思維推動社區營造,讓當地村民認同社區、認同文化,也向外界展現高士部落深厚的人文與自然魅力。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此次命名不僅讓保安林從冷冰冰的編號,轉化爲具有在地特色與文化意涵的名稱,更期盼這片森林成爲部落居民共同守護的文化與生態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