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邀壽險業 討論3挑戰

知情人士透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週邀集至少十家壽險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開會,聽取業者建議,會中彭金隆聚焦三大面向,其中最受業者關注的是他首度拋出鼓勵業者提出「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以及可調整保費的商品,包括利變險或健康險的構想。業界人士說,若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商品能上路,對於業者面臨匯損或利差損的問題都將有改善空間。

據指出,會議主要聚焦的三面向議題包括,一,壽險業長期面臨匯率波動的挑戰,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二、壽險業面臨利率和死亡率、罹病率等不確定性,是否能研發出「可調整保費」或「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壽險,或防癌險等健康險商品,改善目前保險給付高於業者估算、衝擊財務的情況;三、壽險業者如何改善現在的「資產與負債」在幣別等錯配的問題。

壽險業者說,過去實支實付險在續保時,原本都有續保時可調整(調高)費率的條款,但保險局一年前要求取得保戶同意才能調高,導致實務無法執行,金管會的想法若能執行,將有助於壽險業者的風險承擔能力。

據瞭解,彭金隆還在學界時,就曾提出「非長期保證」費率及利率商品的主張,保發中心總經理詹芳書也發表過相關評論,業界認爲,彭金隆提出的構想未來落實的可能性很高。彭、詹兩人過去的主張較集中於利變壽險商品的調整,現在的範圍則會擴大至健康險,尤其是癌症險等商品,高齡化使得許多癌症險「賠很大」,已超出業者精算範圍,若以主約搭附約,附約一年續約一次,癌症險較有每年變動費率的空間,若是分期繳的癌症險,通常是首次覈保體檢完成後,就一率到底,很多給付早已超過業者推估的損率。

在執行上,例如保險公司推出商品時,可提出模擬情境,讓民衆瞭解在什麼情況下,保險費率會調整,以及相關調整對保單價值和保險金額的影響;同時保險公司可設計具有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選項,包括利率調整頻率、幅度的限制,或最低死亡給付金額等,都可在調整機制中約定。當這類可調整的機制建立後,金管會也就沒必要限制業者推儲蓄險,因爲當利率或投資環境出現變化時,業者會有應變空間,高利保單也不會成爲業者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