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草覆育傳捷報 發現臺灣新紀錄種「小喜鹽草」

澎湖因爲海草覆育而發現的小喜鹽草,成爲臺灣第4種新紀錄種。(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近年致力覆育海草,隨着海草牀面積的增加,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提高。繼發現已消失一段時間的水彩蜑螺現蹤後,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再記錄到小喜鹽草這臺灣新紀錄種。

海草對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正面效益,能增加漁業資源外,未來甚至達到抵換碳匯之目的。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開始在澎湖各海域進行海草覆育,近年更偕同企業和社區等進行海草覆育。

不但近年分別在通樑及虎井所覆育的海草牀上,記錄到僅在東沙海草牀有紀錄的翡翠蜑螺(2021)及東沙蜑螺(2022)外。隨着海草牀生態系逐漸受到重視,近年在澎湖各海域也陸續有發現小喜鹽草,不僅常與卵葉鹽草混生,其習性也相似,如潮間帶葉片嬌小,但移棲至穩定的水域環境後,葉片則有變大趨勢。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全球鹽草屬(_Halophila_)已記錄的種類共計有17種,臺灣紀錄的種類計有貝克鹽草、毛葉鹽草及卵葉鹽草等3種。小喜鹽草是2022年5月間在澎湖虎井海域覆育海草時,所記錄的臺灣新紀錄種,同時在澎湖的瓦硐及菜園海域也有紀錄,成爲臺灣第4種紀錄鹽草。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表示,未來若能更加掌握小喜鹽草的生長習性,將可成爲海草覆育突起之異軍,增添新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