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幫手 貝克氏鹽草拚覆育 溼地殺手 互花米草澎湖現蹤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在海保署海洋保育ESG平臺媒合下,與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公私單位推動貝克氏鹽草覆育計劃,將臺南七股遊客中心六號小島打造爲海草苗圃。(中山大學提供/洪靖宜高雄傳真)
貝克氏鹽草是重要的固碳生物,海草牀更是小型無脊椎動物的庇護所,但近年在氣候變遷與海岸開發壓力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將其列爲「易危」物種,爲此,國立中山大學與公私部門近年積極推動覆育計劃;而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則再度現蹤澎湖海岸,民衆憂心影響生態,希望政府儘速處理,以免面積擴大,影響海洋生態且造成航道堵塞。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劉商隱說,貝克氏鹽草是臺灣擁有自然分佈紀錄的海草物種,植株雖小,但能有效淨化沿岸水質,並提供底棲生物棲地與穩固底質等生態系功能,但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爲「易危」物種。
研究團隊說明,目前僅於嘉義白水湖、好美寮及臺南七股潟湖北堤等地有零星分佈,總面積不足3公頃,團隊參考國際珊瑚覆育經驗,導入「苗圃」概念,選定在具備沙泥底質、緩和水流、適度日照與少人爲干擾等特性的七股遊客中心「六號小島」實施小規模移植覆育,預計1年內將完成5次以上移植與監測操作。
但在澎湖,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再度現蹤,自2013年首度在北海無人島姑婆嶼發現,近年來在澎湖本島成功水庫大壩、湖西沙港海邊都發現其蹤跡。
過去互花米草入侵金門海岸對潮間帶生態造成重大威脅,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近年移除工作花掉高達4000多萬元公帑,因方法錯誤而徒勞無功。如今互花米草再度現蹤澎湖,民衆希望政府儘速將其移除。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秘書張宏安說,過去曾派員實施清除作業,因其根系繁密且種子生命力極強,往往已深植於土壤,即使清除後仍可能在隔年重新萌發,將研擬監測機制及熱心民衆即時通報,以遏止向其他海岸蔓延,避免生態失衡及破壞原生物種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