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覆育成功!消失的「水彩蜑螺」澎湖現蹤
翡翠蜑螺綠色的外殼爲其最佳的天然保護色,讓牠不易被掠食者發現;海草葉片則提供了多元立體的棲息空間、隱蔽棲所與充足的食物來源。(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冼宜樂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海草對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正面效益,能增加漁業資源外,未來甚至達到抵換碳匯之目的。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近年偕同企業和社區等進行海草覆育,也開始發現已消失一段時間的水彩蜑螺現蹤。
生長在潮下帶的海草牀,除海底土壤的固碳外,終年長青的草體本身也是一個碳匯,也是穩定生態系,對澎湖海洋資源更是治本的覆育和有效挹注。
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冼宜樂說,過去臺灣西海岸潮間帶、屏東海口及綠島均可發現水彩蜑螺屬種類的蹤跡,但受海岸開發,棲地破壞而使族羣逐漸消失。2011年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海草牀陸續發現翡翠蜑螺、閃電蜑螺及東沙蜑螺蹤跡,順利爲海草牀的精靈-水彩蜑螺保留了一個完善的棲地。
臺灣目前已記錄的水彩蜑螺屬(Smaragdia)的種類計有3種,分別爲翡翠蜑螺(S. rangiana)、閃電蜑螺(S. paulucciana)及東沙蜑螺(Smaragdia sp.)等,是東沙環礁海草牀的常客,螺體相當嬌小,殼長約0.5 cm。這些蜑螺具有特化齒舌發達的側齒,可以刮開海草表皮的纖維,然後用邊緣齒刮食海草的組織。其生活史對海草依賴度相當高,併產卵於海草葉面上,更有學者以水彩蜑螺化石作爲是否有海草分佈的證據。
冼宜樂指出,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開始在澎湖各海域進行海草覆育,隨着海草牀面積的增加,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提高,像這羣體型嬌小的水彩蜑螺,近年分別在通樑及虎井所覆育的海草牀上,記錄到僅在東沙海草牀有紀錄的翡翠蜑螺(2021)及閃電蜑螺(2022)。這些紀錄將使澎湖覆育的海草牀成爲臺灣產水彩蜑螺種類重要棲地,並在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棲地保種方面發揮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