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殺手」現蹤澎湖!互花米草瘋狂蔓延 恐毀航道、生態

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現蹤澎湖沙港海岸。(陳冠豪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再度現蹤澎湖海岸,民衆認爲顯然已經在澎湖慢慢蔓延,希望澎湖縣政府儘速處理,以免面積擴大,影響海洋生態及造成航道堵塞,未來還要花更多的金錢和社會成本。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表示,近期有民衆反映沙港及中西地區出現互花米草,已於本月14日完成現地勘查,確認其分佈情形與生長狀況,將盡速啓動清除行動,以減緩擴散速度。

互花米草爲禾本科米草屬之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美洲大西洋岸和墨西哥岸,地下根莖生命力旺盛,可深入土壤30至100公分,而且植株高度可達2.5公尺。

尤其,互花米草具有鹽腺,可以將根部吸收的鹽分排出體外,還有着發達的通氣組織來爲根部供氧,因此能耐受每天12小時的海水浸泡,因此過去被認爲具強悍的護堤、固灘能力。

但也因互花米草在潮間帶這種較嚴苛的環境中的競爭能力強於其他當地植物,會與當地植物競爭生存空間,加上互花米草可藉由地下根莖萌生側芽或不定芽進行無性繁殖,也可透過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繁衍速度極快。

也因此互花米草存在,會使沉積物快速堆積,可能改變潮間帶的地形,甚至堵塞水道暢通。更因其地下根莖及根系生長綿密,會導致鱟、招潮蟹等底棲動物種類和數量下降,進而降低灘地生物多樣性,國外甚至有互花米草入侵而影響到沿海養殖作業的案例。

在國內,互花米草入侵金門海岸,就已對潮間帶生態造成重大的威脅,儘管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近年移除工作已花掉四千多萬元公帑,但因爲方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常常是一刨除完,沒多久「春風吹又生」。

而在澎湖,互花米草是2013年首度在北海無人島姑婆嶼發現後,近年來在澎湖本島成功水庫大壩、湖西沙港海邊,都陸續現蹤。

農漁局秘書張宏安說,針對互花米草入侵,雖農漁局與自來水公司過去曾派員進行清除作業,惟因其根系繁密且種子生命力極強,往往已深植於土壤中,即使清除後仍可能在隔年重新萌發。將研擬監測機制,亦須仰賴熱心民衆即時通報,以期有效遏止互花米草向其他海岸蔓延,避免造成生態失衡及原生物種棲地的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