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印巴衝突升級背後的輿論暗戰

本報駐巴基斯坦特派記者 程是頡在印巴發生衝突數日後,5月10日下午,雙方停火協議正式生效。此後,印巴雙方均宣佈勝利,並舉辦紀念或慶祝活動,這一現象,讓全球輿論再次聚焦當代社會各種衝突和戰爭背後的輿論暗戰。從規模和烈度上看,2019年印巴衝突時,主要戰鬥發生在空中,雙方均沒有越境或使用無人機、導彈等攻擊對方的地面目標,相比之下,今年的衝突可謂近年之最。而在輿論領域,不實新聞始終充斥衝突輿論場,雙方對國內輿論的引導也較爲明顯。以本輪衝突爲例,巴方宣稱擊落多架印軍戰鬥機,印方則宣稱精準打擊了巴境內多處軍事目標。人工智能(AI)深度僞造信息層出不窮,更是爲兩國國內和全球輿論敘事帶來雜音,也讓公衆對衝突和戰爭有了新的認識。真假消息滿天飛無論是俄烏衝突,還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以及美軍和也門胡塞武裝之間的交手,背後都有輿論戰的應用。在2019年的印巴衝突中,也有輿論戰的案例。2019年3月,在巴基斯坦宣佈釋放被俘印度飛行員後,印媒多次暗示,巴方是在美國壓力下不得不釋放印度飛行員。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西方媒體也報道稱,巴基斯坦被多國要求釋放印度飛行員。對此,巴方多次澄清稱,釋放戰俘是出於和平與人道主義精神,沒有受到任何外部干預。這名飛行員被釋放後,被印方塑造爲“戰鬥英雄”,寶萊塢還根據他的事蹟拍攝了電影。而在本輪印巴衝突升級時,最受全球輿論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印度戰機到底有沒有被擊落?當地時間7日凌晨,衝突爆發後不久,大量關於印度戰機被擊落的視頻和照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爲驗證視頻信息真僞,網民們紛紛求助於AI大模型Grok。Grok通過分析照片和視頻,發現一些影像資料早在7日前就在網上流傳,因此判定爲假。不過,也有部分視頻被Grok認爲可信度較高。在官方層面,巴軍方告訴媒體,凌晨擊毀了多架印度戰鬥機,並公佈了具體型號。印度則要求社交媒體平臺刪除與飛機殘骸有關的貼文,指責多家國際媒體報道“假新聞”。兩天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得到“美國政府相關人士”透露的信息確認,巴基斯坦擊落了至少一架印度從法國進口的“陣風”戰機。隨後,這條信息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但是,因批評美國而走紅的印度知名主持人帕爾基稱,印度在空戰中“大獲全勝”,國際媒體都在發佈“假新聞”。同樣,巴基斯坦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有不少假消息。10日上午,一條飛行員跳傘的視頻廣爲流傳,很多人宣稱巴基斯坦俘獲了印度飛行員,迫使印度停戰。此後巴基斯坦軍方闢謠稱,沒有俘獲任何印度飛行員。巴方盡力避免挑起民衆對印仇恨在雙方衝突問題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國內輿論都高度敏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稱,衝突開始後,印媒播報瞭如印度對巴基斯坦港口發動了“毀滅性打擊”、巴基斯坦部分省區“宣佈獨立”等不實信息,這些消息迎合了印度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普遍期待。10日晚印巴宣佈停火時,印度總理莫迪和外長蘇傑生沒有出面,而是由印度外交秘書維克拉姆·米斯里(唐勇勝)召開新聞發佈會。很快,宣佈停火的唐勇勝被部分印度網民看作“投降派”和“叛徒”,他的社交媒體被惡評攻陷,家人被“人肉搜索”並且威脅報復。爲平復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總理莫迪12日發表公開講話,作出強硬表態,稱巴基斯坦在戰鬥中“遭遇了嚴重損失”,巴方纔是“主動求和”的一方。莫迪還主動提及核問題,稱巴基斯坦威脅使用核武器。此外,莫迪代表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宣佈,從13日起舉行爲期10天的全國慶祝活動,歡慶對巴軍事行動取得“輝煌勝利”。據《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記者觀察,巴國內輿論對印巴矛盾的報道相對低調。在衝突前,面對印度對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的指控,巴方表態稱,巴基斯坦是清白的,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對此次事件展開公平透明的調查。在衝突期間,據《環球時報》記者現場所見和當地居民的信息分享,多個巴基斯坦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遭襲,巴國內媒體對此一直低調報道。宣佈停火後,巴方開展了衝突結束的“紀念日”活動,主題爲“成功擊退印度入侵”,避免了“戰勝”等表述。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媒體也嘗試通過此次事件提升巴軍方在民衆心中的形象。在7日的空戰結束後,向媒體通報空戰情況的巴基斯坦空軍軍官奧朗則布在巴社交媒體上成了“網紅”。傳統媒體立即緊跟熱點,用奧朗則布來展現巴基斯坦軍隊的安全守護者形象。一位巴基斯坦政治分析領域的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巴基斯坦在國家體量和整體軍事實力方面相比印度均不佔優,所以巴方當前更關注解決自身問題、增強民衆對軍方的信心,儘量避免挑動民衆對印度的仇恨。印方抗拒與巴“再次綁定”在10日下午印巴兩國官方宣佈停火的半個小時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條消息,稱“印巴停火”。然而,在特朗普宣稱美國成功調解印巴衝突後,印方卻否認了美國的參與,強調停火是印巴雙方商議的結果。有分析認爲,特朗普的“搶跑”讓印度在國際輿論上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坦維·馬丹介紹,印度外交政策一向堅持將克什米爾問題視爲印度“內部事務”,不接受任何第三方干預或調解。《經濟學人》雜誌援引印度前陸軍參謀長馬利克接受印媒採訪時的話報道稱,多年來,印度希望將自身塑造爲南亞地區大國的形象。馬利克認爲,此次衝突讓國際輿論將印度與巴基斯坦“再次綁定”,尤其美國的介入,可能讓印度犧牲了長期以來追求的“戰略自主權”。在巴基斯坦方面,一條看似“烏龍”的新聞也引發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衝突期間,多家國際媒體報道稱,有巴基斯坦軍方的可靠消息源表示,巴基斯坦將召開“國家指揮當局”緊急會議,該機構是監督該國核武庫的最高軍事和民事機構。但隨後,巴國防部長阿西夫和巴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達爾卻分別闢謠稱,政府沒有召開該會議的計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引述“美國政府內部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白宮在收到一份“有關衝突升級的令人震驚的情報”後,感到別無選擇,必須介入。有相關領域的巴基斯坦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白宮收到的情報很可能與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庫調度安排相關。巴基斯坦釋放或闢謠召開“國家指揮當局”會議的輿論,本身就是其核戰略的一部分。如果美國媒體報道屬實,巴基斯坦很可能利用輿論促使了美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