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邊境交火戰爭來了?張競看穿背後盤算:真正要的是這個
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日再度於克什米爾地區交火,雙方部隊沿實際控制線(LoC)爆發激烈槍戰,引發外界關注區域安全情勢是否將全面失控。畫面爲1日巴基斯坦部隊在軍演中進行砲擊。(美聯社)
印度7日對巴基斯坦發射多枚飛彈,巴基斯坦回敬砲擊,雙方交火釀成巴國8人喪命、印度3人死亡,區域情勢緊張。針對印巴衝突,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分析,儘管印巴局勢表面升溫,但雙方實際上各懷盤算,真正目的並非開戰,而是透過有限對峙傳達政治與戰略訊號。
喀什米爾地區再度成爲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的焦點,4月22日,印度控制下的度假勝地巴哈甘發生一起重大恐攻,造成26人死亡。印方迅速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後者則斷然否認牽涉其中。這起事件隨即引發兩國邊境情勢升溫,雙方軍隊在實際控制線附近發生交火,至今已造成死傷,緊張局勢似有擴大情形。
軍事評論員張競認爲,雙方表面對峙雖趨激烈,實則各自盤算深遠,真正的目標並非戰場上的勝負,而是藉由有限的軍事行動傳達政治訊號、鞏固國內與國際立場。
張競指出,這類衝突已非首次出現,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雙方已因克什米爾問題爆發多次戰爭,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特別是1998年雙方完成核試並明確建立核威懾平衡後,衝突的型態與規模已顯著轉變。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和2019年的空中對峙都顯示,印巴兩軍雖有交鋒,但彼此在軍事行動上刻意保持節制,避免升高爲無法收拾的全面戰爭。
他進一步分析,克什米爾特殊的地形與氣候條件本身就不利於大規模地面部隊展開行動,即便雙方加強部署、提升警戒等級,也不意味着全面開戰即將到來。相對而言,若局勢持續惡化,空中軍力的使用將更具操作空間,成爲雙方主要交手的形式。而核武動用的可能性則被張競斷言爲「極低」,他強調,無論從戰略代價還是國際壓力來看,覈對抗根本不符雙方的利益邏輯。
儘管國際媒體熱衷於分析印巴雙方兵力數量與武器配置,但張競認爲,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雙方是否具備「開戰意願」。他比喻,這場對峙就像一場博弈,雙方都亮出手牌,但關鍵不在於牌面多強,而在於是否真的願意押上全部籌碼。他指出,目前新德里與伊斯蘭馬巴德的領導人皆無迫切的政治壓力需透過戰爭來轉移焦點,反而更可能在強硬表態後,尋求政治斡旋的空間。
從戰略角度來看,張競認爲,克什米爾衝突雖是長年未解的懸案,但雙方都已逐漸接受這一現實爭議存在,並在不損害各自立場前提下,透過有限摩擦來維持內部政治姿態。他指出,只要有第三方適時介入,協助雙方在「保住面子」的基礎上進行對話,衝突仍有降溫空間,不致全面失控。
「印巴都不是真的想打,而是在算計怎麼利用這場對峙爭取最大籌碼。」張競這句話,或許正是解讀當前局勢的關鍵所在。當戰火在邊境蔓延,真正的角力場,卻是在臺面下的政治與戰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