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格生物上市:14年長期陪伴,聯想之星斬獲一個明星IPO
陪伴14年後,聯想之星收穫了一個明星IPO。
5月27日,派格生物成功在港上市,股票代碼爲2565.HK。招股期間,他們香港公開發售認購額達到743.78倍。截至發稿,這家專注於慢性病創新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市值超過48億港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家公司已經自主開發了六款候選產品。按照公司規劃,治療2型糖尿病的PB-119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獲准在中國上市。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將成功實現商業化落地。
“祝賀派格生物成功上市,聯想之星有幸長期陪伴並與其一路成長。”聯想之星總裁、主管合夥人王明耀表示,“在多年深耕中,派格生物最終做出令人驚歎的國產創新好藥。憑藉深厚積累和技術優勢,相信他們在生物醫藥行業能夠繼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14年長期陪伴,聯想之星投資的首個生物醫藥項目
聯想之星與派格生物結緣,可以追溯到2010年。
那個時候,這家誕生才兩年的早期投資機構,已經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天使基金,並且將生物醫藥當作重點方向之一進行投資佈局。
作爲蘇州工業園區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而建立的專業科技創新載體——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自然成爲聯想之星重點關注的對象。巧合的是,派格生物剛好是最早一批入駐這個園區的企業。
這家專注於慢性病創新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好符合聯想之星的投資主題。與派格生物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對方自主開發的GLP-1受體激動劑——PB-119,不僅能治療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而且與同類產品相比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當時,僅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就已經達到數千萬。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糖尿病發病人數就已超過400萬,患病總人數超過1.17億,死亡人數超過17.8萬。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
更爲重要的是,派格生物創始人徐敏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並且在《科學》等期刊上共發表六篇文章,還曾經長期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做過風險投資和項目孵化,工作和管理經驗相當豐富。
據聯想之星合夥人陸剛回憶,“不管是在藥物研發上的嚴謹和紮實,還是擁有非常清晰的商業意識,亦或是對市場競爭情況以及藥物未來市場定位的精準判斷,徐敏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合適的價格,聯想之星很快便做出投資派格生物的決定。2011年,這家早期投資機構以領投方的身份,在對方新一輪融資中投資了120萬美元。與此同時,派格生物也成爲聯想之星真正意義上投資的第一個生物醫藥項目。
三年後,這家公司不僅已經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政府支持下啓動PB-718的研發項目,而且這款產品還獲得I期臨牀試驗的IND(新藥臨牀試驗申請)批准。
當他們需要資金支持時,聯想之星又及時伸出援手,果斷於2014年追加投資了對方100萬美元,讓派格生物成爲自己的第一個追投項目。
除了通過整合中國科學院與聯想控股強大的導師和資源的“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幫助徐敏提升創業理念和管理能力,這家早期投資機構還積極爲派格生物對接君聯資本等投資方來解決對方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
目前,派格生物的投資方包括聯想之星、君聯資本、名信中國成長基金、天士力醫藥、盈科資本、雲鋒基金、元禾控股、前海母基金、元生創投、一村資本等。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家公司已經自主開發了六款候選產品。在他們的設想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PB-119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獲准在中國上市。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將成功實現商業化落地。
隨着上市鐘聲的響起,聯想之星也在長期的陪伴中,獲得了13倍的投資回報。王明耀更加看重的是,派格生物不僅成功穿越了多個週期,最終還做出了令人驚歎的國產創新好藥,“一方面,體現了聯想之星深耕生物醫藥行業的巨大價值;另一方面,這家公司的成功爲生物醫藥行業提供了借鑑價值。”
生物醫藥+數智醫療,打造醫療健康創投體系
在醫療健康領域,這家早期投資機構已經收穫了6個明星IPO。
除了派格生物(2565.HK),聯想之星還成功投中開拓藥業(9939.HK)、燃石醫學(NASDAQ:BNR)、康諾亞(2162.HK)、Axonics(NASDAQ:AXNX)、阿諾醫藥(NASDAQ:ANL)、卡尤迪、高誠生物、深睿醫療、精鋒醫療、嘉因生物等100多個優質醫療項目。
這番亮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他們在醫療健康領域15年的長期深耕。從2010年正式開始做投資,聯想之星便持續加碼醫療健康領域,不僅成爲最早系統性佈局該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還形成了“生物醫藥”與“數智醫療”兩大版塊。
據陸剛介紹,生物醫藥包括創新藥、基因技術與服務、診斷與高值耗材等;數智醫療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對藥物研發、醫療器械、醫療服務、保險支付與健康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升級賦能的機會。
如此龐大的醫療健康創投生態體系的建立,源於聯想之星成立之初時的初心與使命。2008年,聯想控股和中國科學院一起創辦了聯想之星,旨在發現和培養科技創業人才,孵化科技創業企業,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雖然由於新藥研發具備週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導致當時很少有早期基金選擇去投資佈局,但聯想之星還是以先行者的身份堅定地走上了這條極具耐心且能夠創造巨大價值的投資和孵化之路。
“在2010年決定投資方向時,我們發現中國市場對創新藥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市場需求與創新能力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陸剛表示,在政策和人才等環境快速改善的情況下,再加上新藥研發屬於聯想之星偏好的高科技領域,團隊最終選擇重點投資生物醫藥。
從投資由me-better到first-in-class的生物科技等“新技術”,到佈局生態環境由“以藥養醫”逐漸轉變爲“以服務養醫”等“新服務”,通過聚焦中國人用得起且療效好的高性價比“好藥好械”,這家早期投資機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邏輯和策略日臻完善。
“在2010-2015年,爲了改善當時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相對落後的現狀,我們選擇通過探索的方式‘蒙着打’。”王明耀坦言,“從2015年開始,隨着已投項目不斷成長,加上醫療健康領域逐漸活躍,聯想之星基於積累的資源,在主動加大投資的過程中變成‘瞄着打’。”
結合聯想之星在產品資源、醫療服務資源和支付資源等方向深入佈局的經驗,陸剛認爲深耕醫療健康領域時,有四點非常重要:
1、擇優撿漏,對於市場中的合適項目,要積極撿漏;
2、頑守創新,相信醫療健康會有美好的未來,同時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
3、數智化,通過科技力量撬動產業變革,同時達到改變機制的效果;
4、出海,需要放眼全球,先做好國內,後面再出海。
在他看來,需要把握方向和趨勢等“維度”,同時判斷人、技術、商業化等“程度”,最後綜合考慮“銳度”——是否投資,“缺乏維度,容易看不清未來;缺乏程度,容易分不清好壞;銳度是一個概率問題,對於具體項目而言,投或不投各佔50%。”
通過徐敏介紹,聯想之星還捕捉到自己的第二家生物醫藥公司——開拓藥業。早在2012年,聯想之星便投資了他們,成爲對方最早的“陪跑者”之一。經過8年陪伴,這家公司已經成功登陸港股。
“開拓藥業的團隊有很高的專業度,也展現出了很強的創業動機,新藥研發的投入效率非常高。”陸剛表示,“他們不僅是科學家,在商業上也有自己的指導思想,有很強的研發管線構建能力。”
由85後博士夫婦王建辰和高元倩創辦的精鋒醫療也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家國產手術機器人公司,優先將研發重心放在難度更大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上,然後再研發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
“精鋒醫療在研發上先做單孔這件難的事情,那麼相對容易的多孔自然不在話下。”在陸剛看來,手術機器人的價值在於,不僅能縮短患者恢復時間,同時降低醫生學習週期,還能增加合格醫生數量,同時實現醫術下沉和提高醫術可及性,“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看,手術機器人最終會起到正向的價值。”
目前,精鋒醫療不僅全球首創多孔+單孔+遠程系統“三合一”外科手術解決方案,還成爲中國首家、國際第二家實現多孔、單孔和經自然腔道三大手術機器人領域全面佈局並將產品成功上市的公司。
從中國醫療健康的發展模式來看,藥品、器械等醫療產品與醫保、商保等支付資源,通過醫生、醫院等醫療服務環節,在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循環,最終才形成如今的生態。
當“以藥養醫”轉變爲“以服務養醫”,再加上人口變化等對支付資源的影響,集採與國談便成爲改善醫療健康生態的重要抓手。這也意味着,醫改正在引發新的變局。
“本質上,其實是圍繞衛生經濟學來平衡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從而讓醫保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陸剛判斷,面對中國老齡化程度加劇的難題,醫改在實現“控費”後需要讓醫生和醫院得到有效“激勵”,“如何調動醫生和醫院的積極性,不僅會對醫療健康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更是決定醫改成敗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在長期的低迷狀態下,醫療健康領域正在出現積極的信號。
憑藉多年深耕一線的豐富經驗,陸剛早在2021年底便預判這一輪行業調整不會低於三年。如今,在他的觀察中,存量資產正在加速出清,同時估值已經調整到合理價位,再加上二級市場回暖,以及AI等技術的巨大突破,醫療健康領域向上的拐點將至。
“經過長期發展,中國醫療健康領域已經儲備了大量優質人才,同時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並且正處於技術爆發期。”陸剛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用戶仍對‘好藥好械’和‘好服務’有長期且旺盛的需求。隨着醫改進入深水區,相信醫保對好的產品有足夠的支付意願和能力。”
對於聯想之星而言,醫療健康領域仍然值得長期投資,並且堅信其還是一個厚雪長坡的賽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作爲長期投資者,不會特別在意一時的得失,反倒會堅定信心做好自己 。”陸剛直言,“醫療健康領域有望在2026年迎來拐點。”
技術與產業共振,投更新和投更精
除了醫療健康,聯想之星同樣長期深耕前沿科技和TMT。
憑藉“早期投資+深度孵化”的獨特模式,他們通過佈局AI及AI應用、自動駕駛、芯片半導體、機器人/智能機器、商業航天、泛安全、能源科技、生物技術、醫療器械等細分賽道,已經投了400多個優質項目。
同時,通過管理和運營“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這家早期投資機構在支持創新創業中長期提供深度孵化服務,爲中國的創業者們提供公益免費的創業培訓,已經陪伴1364名創業者成長,見證了18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誕生與61家明星企業成功上市。
再加上能通過中國科學院體系、國內高校和實驗室、產業公司以及海外等渠道深入挖掘優質項目,聯想之星最終成功打造出自己獨有的根據地,並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投資打法。
“根據地讓我們對行業、資源很瞭解,對裡面的‘坑’也很瞭解,比較容易識別出哪些是真機會、哪些是假機會。”據王明耀解釋,因爲對前沿科技、醫療健康、TMT認知更深,所以聯想之星在這些領域能夠更快、更早地投到好項目。
不過,隨着投早、投小和投科技逐漸成爲一種共識,科創領域的競爭正變得愈發激烈,這對投資機構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投更新’和‘投更精’。”王明耀表示,“投更新,是要在行業明確的趨勢和拐點到來之前,提前進行預判;投更精,是要在估值上漲的前提下,優中選優。”
作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人工智能,聯想之星早已在這個核心根據地佈局多年,並且投資了思必馳、百川智能、小馬智行、希迪智駕等相關項目。在他們看來,AI2.0+硬科技投資主題,是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驅動與共振下的巨大變革性的商業機會。
“人工智能是未來10-20年的重要驅動力。某種意義上來講,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是人工智能具象化的一種應用,同時也是其重要的載體。”王明耀直言,投資人需要對人工智能和產業有深刻理解,才能抓住兩者結合產生的投資機會。
行至今日,這家早期投資機構管理着12只基金,整體規模達到50億元。據他們透露,已經收穫了8個IPO,預計2025年還會有多家公司上市,“我們前三期基金DPI已回正,一期基金DPI已超過5倍。”
隨着資本市場有所好轉,再加上GP和LP的心態快速調整,王明耀直言,聯想之星在募投管退上將會更加積極,“我們一直穩紮穩打,對未來會更加樂觀,今年就會啓動新一期基金的募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