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天價」冰杯,是不是智商稅?

如何將一杯水,在不改變任何成分的情況下,賣出3倍甚至更高的價格?

答案是做成冰杯。

當農夫山泉把一瓶賣2元的礦泉水凍成冰塊後,價格竟然翻了近3倍——這款22.8元4斤的袋裝冰,最近在社交媒體頻頻“刷屏”。

官方介紹顯示,這款產品主打“千島湖水源”和“超低速緩凍工藝”,相比流水冰工藝冰塊,更持久耐融,詳情頁中還將家庭自制冰“等待冰凍時間久,融化速度快,氣泡、雜質多,衛生無保障”等痛點一一列出,凸顯自身優勢。

但這其實還不算“天價”。此前農夫山泉4.5元一杯(160克)的散裝冰杯,單價更是貴得令人咋舌:以克重計算,其價格實際接近農夫袋裝冰的2.5倍,是原瓶裝礦泉水(500ml)的7倍。

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市場增速——《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爲白皮書》顯示,冰杯品類連續兩年超300%的消費增長,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耗48杯的數據,讓年人均飲用僅20杯的咖啡都顯得黯然失色。

毫無疑問,水被凍結後,這一原本不起眼的夏日消暑配角,悄然轉化爲流通於市場的新硬通貨。我們不禁叩問這個賽道的本質:“冰杯“究竟是根植於可持續價值的“好生意”,還是借勢場景的智商稅?

尤其當年輕一代在咖啡機旁擺上幾百元的家用製冰機,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潔淨冰塊時,農夫山泉的冰杯,又該如何構築自己的護城河?

這個夏天 沒有誰能夠拒絕一杯冰塊

年輕人對於冰塊的追求,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典型的例子,近幾年,製冰機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一度成爲家電銷售榜單上的寵兒。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製冰機市場規模飆升至29.8億元,在全球市場這塊大蛋糕中佔據了14%的份額。從2019年到2024年,大大小小的家電品牌接連入局,中國製冰機內銷市場規模從19.6億元增長至29.8億元。

家用製冰機的價格逐漸變得親民,價位在200-1000元不等。高效便捷的製冰體驗,成本更低,過程也並非複雜到難以企及。以中檔400元左右的機器爲例,6-8分鐘便能產出冰,單次出冰量可達9顆,一箱冰量能達到90顆。

製冰機讓一部分年輕人在家中輕鬆實現“冰塊自由”,與此同時,冰杯市場的熱度也居高不下。

冰杯爲什麼能賣高價?

本質上是用工業能力解決消費小痛點。

家用冰箱做冰太慢、凍出來有白絮且不衛生、小店的食用冰融化快得不夠喝半杯咖啡,最大的魅力在於即時性:年輕人常在下班途中、逛街間隙或工作疲憊時,激發起對冰飲的渴望,遠水不解近渴,而便利店隨處可見的冰杯,恰好能在第一時間滿足需求。

無需漫長等待制冰過程,無需繁瑣準備,只需花費幾元錢,就能迅速將手中的普通飲品,變成一杯清涼爽口的專屬冰飲,這種即買即用的便捷體驗,是家用製冰機所無法比擬的。冰杯還爲年輕人提供了獨一無二的DIY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偏好、心情狀態,將各種飲品與冰塊自由組合。

這些毫不起眼的“不方便”,就被現代生產線包裝成了價值點。

農夫山泉特別強調“千島湖水源+超低速緩凍工藝”,說這是“純淨慢融冰”,解決家庭低效冷凍的痛點;便利店冰櫃把一杯杯透明冰塊放在最顯眼位置,旁邊配着各種咖啡液和酒飲,暗示着場景化解決方案。

消費者付的4到7塊錢裡,大多買的是“此刻伸手即來的可靠冰塊”,解決的是“立即獲得衛生、透明、融化速度可控的冰塊”這一核心焦慮的服務溢價,真正買冰的支出微乎其微。

盒馬99%回購率的食用冰蟬聯榜首兩週,小象超市食用冰熱賣榜排名第三、超萬人回購,冰杯市場的火熱,吸引了衆多玩家的參與。

傳統制冰領域的老玩家,如冰極限、冰力達等,憑藉多年的行業經驗與技術積累,在市場中佔據一定份額,它們通過先進的水處理系統和嚴格的製作工藝,確保冰塊的純度與質量。除此以外,便利店、商超等渠道也推出自有品牌冰杯,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打開市場,像羅森、7-11等連鎖便利店裡,冰杯都被擺放在冷飲區域的顯眼位置。

新興品牌不斷涌入的同時,以蜜雪冰城、古茗爲代表的新茶飲品牌,紛紛銷售1元冰杯,就連蒙牛、伊利等乳飲巨頭也跨界嘗試......這些場景證明市場已形成共識:在特定場景下,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確定性體驗本身具有高額定價權。

結水爲冰身價翻倍, 這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商業世界裡,確定的需求往往意味着確定的生意。但需求的存在只是第一步,就比如要評判冰杯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還需從多方面去剖析。

仍以農夫山泉爲例,在成爲冰塊之前,礦泉水的成本結構主要包括原材料及包裝成本、製造費用、人工薪酬、取水及處理成本和物流運輸成本等。

水是自然資源,農夫山泉水廠多建在如千島湖這樣的天然水源地旁,取水成本極低。據其招股書顯示,“取水及處理成本”所佔比重每年都在總收益的1%之內,是幾項成本中最低的。原材料及包裝成本纔是大頭,生產瓶身所用的主要原材料PET以及其他包裝材料,佔據銷售車成本60%以上。

礦泉水是一門高毛利生意,從毛利率角度來看,冰杯似乎同樣會有不錯的表現。

農夫山泉2kg裝的“純透食用冰”在山姆會員店售價22.8元,經測算,以單杯冷飲使用冰160g計算,成本約1.8元左右。與農夫山泉500ml售價2元的瓶裝水橫向對比,在等量水源的前提下,食用冰的價格實現躍升。

瓶裝水的核心成本集中於瓶身與瓶蓋,而純透食用冰採用塑封袋包裝,包裝成本佔比近乎忽略不計,其真正成本在於水源淨化、緩凍工藝能耗以及冷鏈運輸投入。但即便如此,藉助已有的銷售渠道,農夫山泉通過ToC模式銷售的純透食用冰,毛利率仍遠超瓶裝水的傳統利潤水平。

然而,據媒體報道,傳統制冰工廠的實際情況並不那麼樂觀。

工廠製冰耗水高,4噸自來水最終產1噸冰。其利潤幾乎被包材、冷鏈運輸和運營成本壓縮到極致。一般袋裝食用冰的價格20kg僅15元左右,不少工廠老闆也表示,每杯冰杯利潤僅0.1元甚至更低,再扣除包材、運輸、運營成本後,利潤空間極小。

這也意味着,對於冰杯玩家來說,“規模化”是生存關鍵——只有通過大批量生產、集中覆蓋核心市場,才能攤薄運輸和固定成本。

與此同時,隨着冰杯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同質化明顯且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商品也呈現出明顯的降價趨勢,原本4-5塊一杯的冰杯,降到2-3元。

在這一過程中,以農夫山泉爲代表的頭部企業,或許仍能夠憑藉採購成本優勢、品牌心智和供應鏈網絡的規模效應來維持利潤,且冰杯對農夫山泉而言僅是 “夏季場景補充品”,其核心利潤來自飲用水、功能飲料等產品。

更重要的是,冰杯作爲流量入口,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其他系列商品,通過“冰杯+風味飲品”的捆綁組合,從而擡高客單價。

然而,對於依賴單一冰杯產品的中小工廠來說,由於產品從材質到規格高度相似,消費者難以感知差異,只能通過降價搶訂單。原本4-5元的高價期,利潤尚可覆蓋成本;降至2-3元后,0.1元的微薄利潤已接近成本紅線,一旦出現包材漲價、運輸費上調等波動,經營壓力自然更加明顯。

此前有報告稱,2024年,中國食用冰市場規模達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5%,其中冰杯作爲核心品類表現尤爲突出。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冰杯近50杯,冰杯銷量連續兩年增速超300%,市場滲透率快速攀升。盒馬數據顯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銷量同比激增60%,冰杯+飲料的搭配場景成爲消費主流。

如今,在這門看似很“小”的生意裡,暗濤洶涌,中小企業和大品牌正呈現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

對於前者來說,深耕區域高端市場換取高溢價、憑藉OEM代工依附頭部企業成爲供應鏈一環,或許會成爲應對市場競爭加劇的選擇。而對農夫山泉等玩家而言,盈利的核心並非冰杯本身,而是“用微利產品鞏固渠道,用品牌勢能虹吸市場份額”——這正是大企業的“生態位優勢”,也是中小工廠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