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推出冰塊產品 冰塊生意爲何成新風口?
2025 年盛夏,農夫山泉與山姆會員商店聯手推出的 “純透食用冰” 意外成爲消費熱點。這款 2 千克規格售價 22.8 元的袋裝冰塊,上線即引發搶購,甚至出現缺貨現象,在社交平臺掀起關於 “冰塊溢價” 的討論熱潮。當一瓶 550 毫升的農夫山泉飲用水售價約 1 元時,同等水源製成的冰塊爲何能賣出 4 倍高價?這場冰塊生意的背後,折射出食品飲料行業對消費場景創新的爭奪。
22.8 元 2kg 的消費邏輯
農夫山泉 “純透食用冰” 的產品頁強調兩大賣點:“源自千島湖天然水源” 與 “24—32 小時超低速緩慢凍結工藝”。官方稱該工藝使冰塊 “相比流水冰工藝融化速度降低約 20%”,並配圖展示冰塊與旗下炭仌咖啡、17.5° 橙汁的搭配場景。這一產品在山姆 App 收穫超 200 條評價,有消費者反饋 “家庭自制冰融化快,買的冰更耐用”,但也有用戶換算後發現 “2kg 冰塊價格是同規格飲用水的 4 倍”,吐槽 “不算便宜”。
對比市場同類產品,農夫山泉的定價顯得頗具張力:小象食用冰 800 克售價 6.45 元,好淼食用冰 500 克 4.9 元,而農夫山泉 2 千克 22.8 元的單價,相當於每 500 克 5.7 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渠道策略 —— 選擇山姆會員商店作爲首發平臺,瞄準高端家庭與品質消費場景。“山姆的客羣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更看重品質與便利性。” 一位零售行業分析師指出,“農夫山泉通過高端渠道建立品牌認知,再逐步下沉,這是典型的溢價策略。”
冰塊賽道的羣雄逐鹿:從便利店到乳業巨頭
農夫山泉的入局並非孤例。早在 2021 年,盒馬就上線冰杯與袋裝冰,2025 年 6 月數據顯示其冰杯銷量同比增長 30%;蜜雪冰城、古茗等新茶飲品牌以 “1 元冰杯” 切入,瑞幸、奈雪的茶等則通過門店製冰機提供即時服務。乳業巨頭伊利、蒙牛也跨界推出自營冰塊產品,而 7-11、羅森等便利店多采用代工模式銷售冰杯。
這場冰塊戰爭的參與者可分爲三類:以曉德食品爲代表的傳統制冰企業,擁有全鏈條生產能力;盒馬、山姆等商超渠道,多采用代工 + 自有品牌模式;農夫山泉、伊利等食品飲料巨頭,憑藉供應鏈與渠道優勢跨界佈局。“農夫山泉的優勢在於水源地品牌與渠道滲透。” 冰勳製冷創始人魯嶽雷觀察到,“他們購買製冰設備自建生產線,投入成本遠高於代工模式,但能更好控制品質。”
冰塊生意的成本真相:水價之外的隱形支出
消費者對冰塊溢價的困惑,本質是對成本構成的認知偏差。事實上,工廠製冰的成本結構與家用製冰截然不同:4 噸自來水經過濾、緩凍等工藝後,最終僅產出 1 噸冰,製冰過程中的水源淨化、能耗成本佔比顯著。農夫山泉強調的 “超低速緩凍工藝” 需 24 小時以上凍結時間,能耗是普通製冰的 3 倍以上,而包裝與冷鏈成本更是大頭 —— 帶蓋密封的抗凍塑料杯單價約 0.4 元,加上 - 20℃倉儲與冷鏈運輸,單杯冷鏈成本達 0.2-0.4 元,佔總成本的 50% 以上。
“製冰廠的利潤極其微薄,每杯冰杯利潤僅 0.1 元甚至更低。” 江蘇冰馬仕食品總經理司大進透露,“包材、運輸、水電人工層層擠壓,只有規模化才能盈利。” 相比之下,農夫山泉通過綁定山姆渠道,以 2kg 大規格包裝攤薄單克成本,同時利用既有飲料渠道的冷鏈資源,降低運輸損耗,這正是其敢定高價的底層邏輯。
冰塊經濟的未來:從 “附屬品” 到千億賽道?
《2025 中國都市消費行爲白皮書》顯示,冰杯銷量已連續兩年保持 300% 以上增速,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達 48 杯。盒馬數據則表明,2025 年 6 月咖啡冰杯銷量同比激增 60%,“冰杯 + 飲料” 的搭配場景成爲消費主流。奧緯諮詢預測,2024-2026 年冰品冰飲在即時零售渠道的增速或達 39%,2026 年市場規模可能突破 630 億元。
但隱憂同樣存在。現行國家標準 GB 2759-2015 僅適用於預包裝冷凍飲品,對現制食用冰的衛生標準缺乏明確規定。大 V “老爸測評” 測試顯示,13 家飲品店中有 11 家冰塊菌落總數超標,最高達 190 倍,暴露出行業監管空白。此外,隨着伊利、蒙牛等巨頭加入,冰杯價格已從 2024 年的 3-4.5 元降至 2.5 元,中小製冰廠面臨利潤壓縮的生存挑戰。
對農夫山泉而言,冰塊生意更像是一場 “場景卡位戰”。通過 “純透食用冰” 與旗下咖啡、果汁的搭配營銷,其真正目標是拓展 “冰飲共生” 的消費場景,而非單純售賣冰塊。“這本質是用高溢價產品強化品牌高端化認知,同時通過場景創新拉動其他飲品銷售。” 戰略定位專家詹軍豪指出,“當冰塊成爲飲料的‘消費入口’,其商業價值就遠超產品本身。”
從礦泉水到冰塊,農夫山泉的這場 “結冰” 實驗,不僅攪動了夏日飲品市場,更揭示了消費升級時代的商業邏輯 —— 當產品功能價值趨同,對消費場景的定義權與情緒價值的挖掘,正成爲新的競爭制高點。而冰塊生意能否從季節性需求成長爲千億賽道,取決於行業能否突破標準缺失與利潤微薄的雙重瓶頸,將 “即時清涼” 的消費衝動,轉化爲可持續的商業生態。
(注:本文系AI工具輔助創作完成,不構成投資建議。)
轉自:新浪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