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家人”用腳步詮釋責任和擔當
“來電啦!”
8月6日19時許,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兩間房鎮葦塘村終於亮起了久違的燈光。電話那頭,村幹部向正在鎮裡協調採購物資的兩間房鎮工會主席、包村幹部李春豔報告着好消息。
風雨的考驗始於7月25日。暴雨突襲時,李春豔就在葦塘村。暴雨過後,村裡路斷了,她和村幹部迅速組織自救,調來了村裡的挖掘機,一點一點把泥濘阻斷的路鏟開。沒有趁手的工具,他們就徒手把堵住橋洞的草、柴火等雜物拽出來。
可喘息未定,7月27日下午的又一場暴雨讓葦塘村通訊徹底中斷,道路損毀加劇。28日清晨,心急如焚的李春豔和另外兩名包村幹部決定徒步進村。4個小時的跋涉,腳下是深淺不一的泥漿,褲腿早已溼透沉重,等走到村裡,她的手機裡留下了一張滿腳淤泥的照片。“當時路上到處是淤泥,踩進去後,只把腳拔出來了,鞋陷在裡面了。”李春豔看着照片回憶。進村後,大型救援機械進不來,他們就靠着村裡的挖掘機一點點啃硬骨頭;橋洞被堵得更死,人工挖不動,就找來鋼筋,用車拖着送到橋洞邊,大家握着冰冷的鋼筋合力疏通。
8月4日23時許,暴雨再次傾盆而下。李春豔在葦塘村黨羣服務中心徹夜未眠,每隔半小時就打着手電出去巡查,看雨情、測水位。“當時那情形我們看着都發怵,她沒半點兒退縮。”70多歲的村民譚宗樹由衷地感嘆。
每隔一段時間,李春豔就挨個給在河邊居住的村民打電話,叮囑他們“別睡實,有情況隨時喊”。破曉時分,雨終於停了。顧不上休息,她又馬不停蹄去摸排災情,哪段路面被掏空,哪處牆體沖塌了,都一一記在紙上。下午,一條出村通道終於搶通。她踩着泥濘走到有信號的大路上,第一時間給鎮裡報平安、彙報情況,隨即又肩負起採購重任。8月6日,當她把水和食品等物資送進村,又將村民需求信息準確帶出,這條風雨中的信息與物資傳送鏈成爲特殊時期的重要紐帶。
葦塘村三個自然村散落在山坳之間,災情統計任務艱鉅。李春豔組織7名居民小組組長,逐戶覈實房屋損毀、黃芩等藥材受災情況,拍攝影像資料。每天下午彙總後,再將詳實數據報送至鎮防災減災工作羣,爲後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村裡通電後,李春豔纔回了一趟家。這位39歲的母親有2個孩子,從7月25日到8月6日,她連續13天駐守在村鎮之間,孩子託付給了奶奶照看。“村裡通上電了,我心裡也踏實了。雖然很疲憊,但值得!”李春豔笑着說。
8月7日,灤平縣總工會副主席馮美玉帶隊,將礦泉水、安全繩、雨具等急需物資送達兩間房鎮。“有啥需要你隨時跟我說,我去溝通聯繫需要的物資。”馮美玉對李春豔說。災情發生後,該縣總工會迅速對接需求,已走遍18個受災鄉鎮,把“孃家人”的溫暖送到一線,助力恢復生產生活。
當天,灤平縣發佈地質災害橙色預警。像李春豔這樣的基層工會幹部聞令而動、向險而行,依舊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風雨中以工會組織的凝聚力爲紐帶,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堅守詮釋擔當,爲救災工作和災後恢復重建注入源源不斷的“工力量”。
河北工人報前方報道組(記者李芳 宋寶軍 劉豔惠 畢春華 楊磊濤 張青)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