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大腸癌 症狀多為排便異常

臨牀觀察,五十歲以下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症狀多爲排便習慣異常,原因是腫瘤多靠近肛門處且病識感低,需花費更多時間確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余天女兒余苑綺等人,均罹患大腸癌病逝。臺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說,受新聞事件、名人效應層出不窮,不少年輕民衆因放屁頻率增加、腹瀉等症狀,懷疑罹患大腸癌至診間求醫,但要確診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是關鍵,研究團隊正研究未來分析血紅素濃度,訂定不同檢測頻率,以利及早發現病竈。

受西化飲食、蔬菜攝取不足、不良生活習慣等影響,愈年輕族羣大腸癌發生率愈高。邱瀚模說,研究顯示,四十五至四十九歲者大腸癌癌前病變「進行性腺瘤」盛行率,已逼近五十至五十四歲者,具顯著世代效應;臨牀觀察,五十歲以下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症狀多爲排便習慣異常,原因是腫瘤多靠近肛門處且病識感低,需花費更多時間確診。

邱瀚模說,目前公費糞便潛血篩檢只通知民衆陰性或陽性,研究團隊正研議,針對糞便潛血檢查的血紅素濃度,制定規則,讓民衆知道濃度多少應配合何種醫療處置,避免民衆過於焦慮。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說,糞便潛血篩檢可分析受檢者糞便潛血濃度,濃度愈高者應加強篩檢,濃度較低者則可延緩篩檢,以精準篩檢爲目標。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一月一日起,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層。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截至六月底,擴大年齡層篩檢後人數達廿八萬人,推估今年大腸癌篩檢總量,不分年齡層將達二三○萬至二四○萬人次,恐衝擊大腸鏡篩檢量能,因此目前在部分醫院試辦,四十至四十四歲具家族史者可選擇大腸鏡篩檢,或先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再做大腸鏡,將觀察此做法對大腸鏡檢量能影響,再做後續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