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消費崛起,這隻ETF成資金“寵兒”
(原標題:內需消費崛起,這隻ETF成資金“寵兒”)
在市場波動加劇時,具有防禦屬性的資產特徵是估值低預期低,從全球資產視角來看,符合這個特徵的包括A股和港股的消費股。自上週以來,消費ETF獲得超10億資金淨流入,規模突破160億元(數據來源:深交所,截至2025/4/15)。這一現象背後,是投資者對內需消費韌性的認可,以及對其成長潛力的看好。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消費板塊的低估值和穩定現金流成爲吸引資金的重要因素。
匯添富消費ETF基金經理過蓓蓓指出,202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基調,提振內需消費將成爲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關鍵所在,促消費穩增長等一攬子政策或有望加速落地。
過蓓蓓表示,此前從中央到地方,多部門密集出臺提振消費的專項政策,包括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以舊換新”、擴大健康養老等服務性消費、創新數字化、綠色消費場景等,政策力度顯著加碼,爲消費行業注入強勁動能,而在居民收入端,兩會提到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制定生育補貼等。兩會後中辦、國辦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八大方面強調推動提振消費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的政策體系。
“總的來說,政策端正在通過保障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等多層次促進消費增長,而消費行業有望不斷受益政策支持,其市場主線的地位逐漸明晰。”她分析稱。
與此同時,市場此前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擔憂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消費板塊的估值水平,當前板塊整體的市盈率水平仍處於歷史低位,配置價值依然凸顯。
防禦屬性與成長潛力並存,不確定下的確定性選擇
新的時代環境下,國內消費市場正顯現出新的變化,投資主線也暗藏其中——
一方面,代際變遷正在重構消費行爲模式。Z 世代羣體作爲互聯網原住民,其消費決策呈現出顯著的代際特徵:消費觀念突破傳統儲蓄偏好,更注重即時的情感價值兌現;數字支付技術的深度滲透消解了實體交易的時間空間限制,形成全天候消費場景;個性化需求催生細分市場爆發式增長,興趣圈層消費、虛擬商品消費等新形態持續擴容。
同時,老齡化社會加速形成過程中,消費市場呈現結構性調整:基礎生存型消費佔比持續下降,醫療健康、康復護理、智慧養老等銀髮經濟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適老化產品創新與銀髮消費場景的數字化改造,正在開闢新的萬億級市場空間。
此外,經濟發展模式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過程中,政策體系發生系統性變革:供給側改革聚焦消費端需求升級,推動製造業服務化轉型與柔性供應鏈建設;消費基礎設施投資向縣域商業體系、冷鏈物流網絡、數字新基建等領域傾斜;服務消費市場迎來制度性突破,文娛、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市場準入放寬與監管框架重構,釋放服務業供給潛力。政策工具箱從生產補貼轉向消費激勵,通過稅收調節、消費金融創新、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形成供需雙側協同機制。
最後,財政政策的結構性擴張形成雙重驅動效應:民生領域支出佔比提升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網密度的增強有效降低預防性儲蓄動機;新型城鎮化投資帶來的就業乘數效應,推動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容;消費券等定向工具的精準投放,在短期刺激需求的同時培育新消費習慣。沒錢不買不花,多一點錢可買可花的方向成爲選股的方向,類似飲料、食品、餐飲、旅遊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消費。
(資料參考:招商證券,《東昇西落之內需消費的崛起:對等關稅後 A 股怎麼看?》,2025/4/6)
從行業來看,中證主要消費指數聚焦於剛需、內需屬性板塊,如食品飲料、農林漁牧等適合長期投資的領域,對外需求依賴性低,符合內循環特徵。在具體成分股上,指數偏向於經營穩健性較高、競爭格局穩定、現金流充足的企業。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本資料僅爲宣傳材料,不作爲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並不構成基金表現的保證,投資人應當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和《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詳細瞭解產品信息。上述產品由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與管理,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上述基金屬於中等風險等級(R4)產品,適合經客戶風險承受等級測評後結果爲進取型(C4)及以上的投資者,客戶-產品風險等級匹配規則詳見匯添富官網。在代銷機構認申購時,應以代銷機構的風險評級規則爲準。匯添富中證主要消費ETF自2013-08-23成立以來各年業績和基準分別爲(%):-0.76/3.22、15.94/14.83、24.58/26.49、2.16/0.64、59.52/55.98、-22.2/-23.09、66.3/64.72、72.58/70.16、-7.48/-8.09、-13.68/-14.45、-17.9/-19.22、-4.44/-6.72,數據來源於基金各年年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