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白土崗鎮:春植卵枝迎旺景 秋收金蟬滿糧倉

在白土崗鎮的白河沿岸林地,金蟬養殖正逐漸發展成爲當地一項特色農業產業。從最初的零星嘗試,到現在形成了以農戶自願參與的散戶養殖爲主的發展模式,金蟬養殖爲當地羣衆開闢了一條增收新渠道。

沃土育出“金寶貝”,政府保障開新局。白土崗鎮地臨近白河,溫度舒適,林地資源豐富,恰好契合金蟬幼蟲生長需求,爲金蟬養殖打下了堅實的自然基礎。面對日益增多的養殖戶,鎮政府着力規範市場秩序:一是建立了金蟬品質分級標準和收購指導價體系;二是針對外地商戶可能擾亂市場的行爲,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建立預警機制,通過提前掌握收購信息、引導農戶組建產銷合作社等方式,有效防止了惡意擡價壓價。目前,當地金蟬畝產可達120公斤左右,畝均收益約2.1萬元。在規範措施下,本地收購價格穩定在180元/公斤左右,保障了養殖戶的基本收益,提高了養殖積極性。

科學養出“高效益”,政農協同提質效。鎮政府引導農戶利用楊樹林下空間發展金蟬養殖。這種模式在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爲每棵林木帶來了約200元的額外收入,實現了土地和林木資源的複合利用。針對散戶技術薄弱的問題,鎮政府組織農業技術員進行技術指導,覆蓋幼蟲投放時機、土壤管理等關鍵環節。對於合作社,則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鼓勵其擴大規模、引進技術。上一年度,全鎮金蟬總產量達到120噸,銷售收入約2100萬元,帶動了5500餘人參與,戶均增收約3000元。

銷售端上“門路廣”,全鏈發力促增收。過去,養殖戶主要銷售鮮蟬,渠道較窄且價格波動大。爲解決這一問題,鎮政府積極幫助養殖戶與外地收購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穩定銷售渠道。同時,也鼓勵養殖戶通過本地集市、熟人網絡等途徑自行銷售,爭取更好的價格。金蟬養殖的興起還帶動了相關配套環節,部分本地農戶開始從事金蟬卵枝的收集、初級運輸等工作。目前,全鎮有2000戶農戶參與自願養殖,戶均養殖面積約0.3畝,年均孵化卵枝約2萬枝。

如今的白土崗鎮,金蟬已從“地下寶藏”變成“地上財富”。下一步,白土崗鎮將依託白河沿岸的林地資源,進一步帶動散戶擴大養殖規模,打響本地金蟬名氣,讓白河岸邊的金蟬鳴聲傳得更遠,讓這隻小蟲子真正成爲鄉村振興的“大引擎”。(通訊員 焦科 薛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