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資金“掃貨”港股!機構最新測算:萬億資金入場可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場以其顯著的韌性與強勢表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三大指數年初以來漲幅均在20%左右。

南向資金是年內“掃貨”港股的主力軍。在7月7日,Wind數據顯示,南向資金更是出現過去兩個月以來最大的120.67億元淨買入。

具體到細分領域,資金主要富集於科技、醫療、消費和高股息板塊,不同投資主體的行業偏好又呈現出多元化、結構化特徵。如公募基金主攻科技與消費等稀缺標的,助推多隻恆生科技ETF規模暴增;險資則扎堆高股息/紅利類資產,尋求穩定現金流。

整體來看,受訪機構人士指出,港股在年內的吸引力一方面來自於IPO爲市場打開的增量空間,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存量標的估值、流動性改善、高股息率與優質成長性等優勢並存。

全年港股有望“吸金”超萬億元

回顧2025上半年,港股市場走出了一道頗具韌性的軌跡。

繼一季度的強勢擡升後,二季度以來,港股市場一度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其中4月初受美國關稅政策衝擊,恆生指數在4月7日單日大跌超13%。不過進入5月後,這一回調又重新實現了修復。

截至7月8日收盤,恆生三大指數年初以來的漲幅皆可圈可點,恆生指數、恆生科技和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年初迄今分別漲20.33%、19.41%和19.09%。

相比之下,年初至今A股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累計漲幅僅爲4.35%、1.67%和1.84%,AH股之間的溢價在不斷收斂。

哪些資金正在做多港股?

南向資金在港股市場的積極“投票”,是託舉港股持續火熱的主力因素。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年初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流入港股市場已達 7031.49億元(人民幣,下同),已完成2024年全年總和7440億元的94%。其中,滬市港股通、深市港股通分別流入4881.84億元和2149.65億元。

分行業來看,根據Wind數據對港股通的行業資金流向統計,南向資金年初至今對港股各板塊持倉幾乎均有正向增長,體現出對港股整體的戰略性配置。其中,銀行、商貿零售、醫藥生物和非銀金融是2025年資金最爲富集的四大申萬一級港股行業。截至7月7日,四行業年內分別獲得淨買入額2124億元、1683億元、1224億元和633億元。

受益於資金的流入,港股市場的流動性也在不斷改善。從年初至7月7日,三大恆生指數的區間日均成交額合計高達4193.96億元,是2024年同期1841.77億元的2.28倍。

眼下,考慮到港股部分稀缺性資產在宏觀偏弱環境下具備較強吸引力,多家機構仍看好南向資金後續對港股市場的配置。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高盛曾將2025年南向資金淨流入預測從750億美元上調至1100億美元(約7900億人民幣)。而國泰海通證券則在月內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年內來看南向資金仍有增配空間,全年淨流入有望超1萬億元。

外資也是年內參與港股投資的重要主體。格上基金研究員託合江向記者觀察指出,外資在港股市場小幅流入,其中海外被動型基金淨流入,海外主動型基金淨流出。外資在港股市場中主要流入科技板塊,尤其是軟件服務、非銀金融、硬件設備等領域。但同時,外資對部分行業如金融、消費等存在淨流出。

“美國關稅政策調整對港股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部分外資流出,而南向資金則在政策不確定性中持續流入,顯示出不同的市場判斷。南向資金的流入顯著提升了港股市場的流動性,推動了港股整體成交額的增長。”託合江稱。

不同資金板塊偏好各異

對於港股市場,不同主體是否存在着不同的板塊偏好?答案是肯定的。

公募基金是南向資金的重要主體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內地市場ETF對港股的投資市值爲3123.07億元,相較去年年末進一步增長了557億元。就主動權益基金來說,這一數字在今年一季度末則爲8236億元,相較去年年末增長1781億元。

“公募基金在港股投資中偏好科技與消費板塊。科技板塊包括互聯網、半導體、軟件服務等,消費板塊主要是可選消費、新消費領域,尤其是新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託合江向記者觀察稱,“這些領域是中國新經濟的核心資產,同時是A股所沒有的稀缺標的,是港股的核心競爭品種。”

資金的流向是對這一投資偏好的顯著佐證。以指數產品爲例,Wind數據顯示,在年內部分寬基主題ETF出現贖回的同時,一批港股ETF卻在大量吸金。

當前,全市場跟蹤恆生類指數的ETF共有51只,而年內區間淨流入額最大的5只,均爲跟蹤恆生科技指數的ETF。

其中截至7月7日,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恆生科技ETF以42.84億元的區間淨流入居首,基金份額在年內則增長了56億份。易方達、大成、匯添富、華夏旗下的4只恆生科技ETF緊隨其後,今年以來累計共獲淨流入116.15億元,總份額則合計增長了137.75億份。

也有部分主題的港股ETF因年內在二級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資金獲利了結的特徵相對明顯,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及醫療領域。

不過6月以來,伴隨一批恆生指數出現小幅回調,資金對相關ETF“越跌越買”的行爲有所加速。在6月1日至7月7日,前述51只恆生類指數ETF共“吸金”49.28億元。

另一方面,險資在港股投資中更傾向於配置金融、能源等具備穩定現金流和高股息的行業,以實現資產負債匹配和長期穩定收益。

華安基金向記者指出,在資產荒+低利率+會計準則變動+政策引導的多輪驅動下,險資配置紅利正當時。險企負債端保費收入的穩定增長夯實了險企資產端投資的需求,但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在資產端險資面臨可投資資產供給的不足,特別是“資管新規”的落地以及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推進,非標資產的持續壓降進一步減少了高收益資產的儲備。同時因爲險資自身負債成本相對剛性,資產荒壓力的擡升促使險企將目光投向具有穩定股息率且具有低波特點的紅利類資產。

在險資借道指數工具投資的視角下,可以發現前述51只ETF中,多隻高股息/紅利類港股ETF確實也都獲得了險資的重點持有。這些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都在70%-90%不等,整體高於跟蹤其他恆生指數的ETF。

以富國恆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ETF和華安港股通央企紅利ETF爲例,兩隻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機構投資者佔比均爲71.17%,而同期兩隻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分別爲新華人壽和中國人壽兩大保險機構。今年以來,兩隻基金獲得的區間淨流入額分別爲12.09億元和11.66億元。

此外,託合江還提到,散戶資金在港股市場中更偏好科技與創新藥板塊,尤其是具備高成長性和市場關注度的個股。

後市估值仍具吸引力

本輪港股走熱背後,IPO爲市場打開的增量空間不容小覷。伴隨港交所持續優化上市制度,備案速度提升,2025年以來,港股IPO市場的強勁復甦令人矚目。

7月6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發佈《司長隨筆》表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港股集資額超過107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增加約22%,暫列全球第一。同時,申請在港IPO的個案也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約200宗申請。

港交所相關數據也顯示,年內港交所IPO數量高達42宗,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增加約40%。其中前10大IPO募資額佔募資總額超過8成。

記者注意到,年內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普遍質量較高。其中寧德時代410億港元的IPO,無疑是迄今年內最受矚目的項目,另一方面,一批新經濟企業,如蜜雪冰城、古茗等在港股市場的登陸,也爲資本帶來了有吸引力的故事。

而從更本質的角度來看,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港股市場正在成爲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核心樞紐。

今年6月,高盛亞洲股票資本市場主管王亞軍曾在公開發言中表示,今年以來中國香港IPO市場火熱,不僅發行人質量高、監管政策“給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隨着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國際資金正從美元資產向新興市場轉移,中國市場重新迴歸世界舞臺的中央。

中金公司則指出,受益於市場機制改革,當前港股資產與資金結構已較過往“傳統行業主導、境外機構主導”的格局發生顯著改變。“資產+資金”的持續變革有望從資產體量、估值、換手率三個維度打開港股成交活躍度中長期成長空間,進而推動港股業務敞口較高、競爭力領先的資本市場板塊優質機構跑出成長性α、再塑向上彈性。

眼下,儘管港股年初至今漲幅居前,但在機構觀點看來,其估值仍具有吸引力。

“和全球主要市場相比,年初至今港股市場漲幅位居全球前列,但相較於其他主要市場,在估值水平方面恆生指數及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具備吸引力。”天風研究海外首席分析師孔蓉表示。

具體來看,截至2025年7月1日,恆生指數的市盈率TTM值爲10.68,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數爲63.98%,股息率高達3.93%。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TTM值爲20.10,市盈率歷史分位數爲8.95%,處於歷史較低估值水平。

在港股投資方面,富國基金指出,進入7月,海外進入風險事件密集期,關稅談判、“大而美”法案、美聯儲貨幣政策及地緣風險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交織,港股短期內或延續震盪格局。對此,啞鈴型配置仍是當前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核心策略,即一端佈局代表經濟轉型方向、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與新經濟板塊,另一端關注受益於央國企估值重塑、經營穩健且具備穩定分紅的高股息資產,以穩定收益對衝外部波動。

“金融、能源和必需消費等傳統行業具備較高的股息率;同時科技、醫療、創新消費等板塊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性,尤其是資訊科技業、醫療保健業和非必需消費板塊,其現金流和回購能力較強。”託合江在港股投資方向上建議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