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法治守護創新:5年知產案件新收審結量增4倍
南方財經記者江珊 南沙報道
知識產權是科技企業的“生命線”,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則是守護創新發展強有力的舉措。廣州南沙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合作的熱土,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正以新技術應用、新模式創新,跑出法治守護創新的“加速度”。
根據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廣東自由貿易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簡稱南沙法院)發佈的《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與風險防控指引》,2020至2024年,南沙法院新收、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均超過2.6萬件,同比上一個五年增速均在400%左右,新領域、新類型案件增加,糾紛的核心爭議向技術合同履行瑕疵、互聯網型不正當競爭、數據權益糾紛等複雜領域延伸。
今年4月,作爲全國四家知識產權法院的首個派出法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簡稱廣知院)南沙法庭也正式揭牌啓用。一個多月內,該庭收案數已達191件,其中審理多起標的超千萬元的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
日前,南方財經記者跟隨廣州市政法改革觀摩行,走進南沙法院、南沙涉外涉港澳檢察服務中心、廣州仲裁委員會(簡稱廣仲)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法庭等地,觀察南沙在粵港澳規則銜接、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等領域的改革舉措。
近年來,法商融合成爲廣州政法系統助力“拼經濟”的一條新路。從初創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到生物醫藥專利的快速預審和維權援助,從上線法院智慧審判系統,到聘用“技術調查官”查明技術事實,一系列南沙改革創新實踐,正將制度優勢轉化爲創新發展的動能,讓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成爲可觸摸的現實。
“向前一步”,知產保護深入科創“校”“園”
在當前跨國藥廠和資本熱捧中國創新藥的背後,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數十年默默無聞的科研長跑。生物醫藥作爲一條資本密集、產品研發週期長且政策敏感度高的賽道,更加需要法治保障的護航。
以南沙法院審理的天某藥業公司與廣東賽某醫藥公司技術服務合同糾紛爲例,賽某依合同開展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項目研究,卻因國家參比製劑要求發佈時間的影響,被天某指責嚴重影響項目進展,並要求返還135.96萬元費用、賠償違約金及損失。最終,南沙法院依據實際履行情況,判決賽某獲得30萬元藥學研究費用,且無需支付違約金及賠償損失。
南沙法院也進一步提示,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生產力領域,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標準及監管規範迭代,可能對技術合同履行產生影響,致雙方開發目標、驗收標準等實質性變更,企業應充分考慮國家政策和雙方權利義務,合理增加相應合同條款,在履行中積極溝通,明晰履約責任,若受政策影響致履約障礙,應加強溝通,及時協商,減少雙方損失。
南沙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蔡穎表示,“法院積極和及時迴應新質生產力市場化產生的新問題,努力探索爲新技術的應用、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清晰的司法邊界。”在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中,南沙法院一方面貫徹嚴格保護司法理念,嚴厲制裁侵權行爲,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另一方面,充分考量是否有利於激勵創新投入、保護創新行爲、促進成果轉化,積極培育“創新友好”法治環境。
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對此深有感觸:“南沙法院等在生物技術專利、醫療器械商業秘密保護上司法實踐有力,形成了良好示範,極大提振了我們企業的創新信心”。目前,廣東醫谷南沙園區已有370多家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相關企業。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南沙分中心也入駐園區,通過專利快速預審機制,服務企業“足不出園”辦理相關專利確權,專利審查週期由最長22個月縮短至數月甚至數週,助力企業研發成果快速落地市場。
近兩年來,南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呈現出進園區、進校園的特色趨勢。
2024年4月,南沙法院攜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讓科研專家深度參與司法、糾紛聯合預防化解、協同創新,也讓法律保障融入學校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生態。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業中心副主任白煜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在粵港智谷園區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已有30多個項目入駐,“我們有一個剛入基地的學生創業企業,就遇到了勞務糾紛的問題。所以初創企業特別需要加強以知識產權爲核心的保護意識”。
今年3月,南沙區檢察院在慶盛樞紐區塊、萬頃沙保稅港加工製造業區塊、大崗先進製造園區、黃閣國際汽車城等四大重點產業園區揭牌成立“企安·圖南”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辦公室,檢察官駐點服務,爲企業代表講解,爲應對商標被侵權、人員離職導致商業秘密被泄露等情況,如何做好風險防控和證據材料收集。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曹旭東認爲,大灣區科技園區的建設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密切相連,廣州政法系統對於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精準抓住了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加快一步”,新技術和新模式爲法治提速
“從十多年前的線上糾紛化解平臺到三大仲裁庭審模式,我每次來都能看到新的‘廣州模式’”,曾任廣州市政協港澳委員、見證廣仲南沙國際仲裁中心設立,太平紳士、香港聯合調解專線辦事處(JMHO)主席蕭詠儀在觀摩活動後感慨道。
當了解到2024年廣知院20多名法官新收案件數高達1.2萬件、人均結案數達535件時,蕭詠儀和一衆觀摩行成員不禁對廣州的司法效率深感好奇。
“我們的管轄範圍比較特別,既是二審法院,又是一審法院。”廣知院南沙法庭負責人丁麗用相對通俗的表述介紹,該庭跨區域管轄了廣東省(除深圳以外)發明專利、植物新品種等高技術含量的案件,廣州市內的馳名商標案件、1000萬元以上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也負責審理行政案件和基層法院上訴二審案件。
“高技術含量”是廣知院南沙法庭職責的關鍵詞,需要技術事實和法律的深度結合。丁麗參與南沙法庭的創設,也將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技術調查官”經驗帶到了南沙。
“全國技術調查官‘第一錘’就是在廣知院進行”,丁麗解釋道,知識產權案件的事實查明,涉及各種複雜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算法代碼,在自身技術領域擁有着豐富經驗的技術調查官,就成爲了法官最有力的“左膀右臂”。
據廣知院此前報道,廣知院技術調查官年均參與800餘件技術類案件的事實查明,將案件審理週期平均縮短62天,技術意見採信率達98.6%。此外,廣知院南沙法庭也引入了智能審判輔助系統和律師駐院調解機制,進一步提高案件消化效率。
記者觀察到,“新技術+新模式”成爲了南沙各領域司法實踐跑出加速度的秘訣。
不久前,廣州仲裁委ODR(在線多元糾紛化解)平臺在線受理了一宗申請人爲東南亞某國公司的ODR案件,標的額近10億元,再次刷新廣仲涉外案件標的額新高。
廣仲引入“雲小仲”智能仲裁服務機器人、“仲小文”AI仲裁秘書等應用,可以提供24小時的智能受理服務,實現批量仲裁案件全流程線上審理,仲裁流程“即交即辦”、域外法律“即查即答”、裁決意見“即審即出”。
廣東是全國第一外貿大省,廣州有希音、Temu、唯品會等跨境電商平臺企業集聚,已形成品類齊全的全球跨境電商賣家集羣。
廣州仲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跟隨着廣東跨境電商企業“出海”的腳步,廣仲ODR平臺打造的以三大法系爲框架結合N個國家或地域特色規則的“3+N”庭審模式,已橫跨亞歐美,獲得數百家境內外仲裁機構的認可推廣,成爲亞太經合組織APEC-ODR平臺全球首批三大合作方之一,平臺2021年上線以來,累計受理案件1000餘宗、交易額達100億元,居APEC合作方之首。
在南沙法院AIoT智慧法庭,法官從堆積如山的紙質卷宗中被解放出來,調取證據只需要一句簡單精準的語音指令。
作爲南沙法院合作方,科大訊飛政法行業諮詢總監胡金瑞見證了法院三年來信息化改革創新的細節:電子卷宗的深度應用大幅提升了審判效率;在線訴訟服務的便捷性,讓粵港澳大灣區的“不見面訴訟”訴訟方式提升了司法便民水平;網絡查控系統和執行指揮中心的運作顯著增強了執行能力,提升了執行的透明度和公衆參與感……
“我們堅信,通過持續深化合作,擁抱新技術,破解新難題,南沙法院的信息化建設必將邁上新臺階,爲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智慧司法保障。”胡金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