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名河秦淮河時隔50年再闢兩新河道增強汛期排洪能力
南京文化名河秦淮河時隔50年再闢兩新河道:增強汛期排洪能力。圖去年7月3日長江南京段被淹沒的親水平臺及步道。(新華社)
澎湃新聞22日報導,大陸南京城「母親河」秦淮河,時隔50年再建大型水利工程,將在原有秦淮河從西面匯入長江的秦淮新河、外秦淮河兩個入江口,向東再增加兩個入江口,藉此增強汛期城市的排洪能力。屆時,不僅能爲秦淮河流域洪水分洪增加新通道,使流域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還將使秦淮河流域水資源形成「一張網」。
澎湃新聞報導,南京相關部門指出,江蘇省秦淮河防洪治理工程(南京市秦淮東河一期工程)三處鐵路節點工程已於9月底開工。該防洪治理工程總投資63.09億元(人民幣,下同),是南京水利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建成後,秦淮河僅從主城西部流入長江的歷史將被改寫--歷史上秦淮河流到南京城後,一直從西北方向匯入長江;上世紀70年代開鑿的秦淮新河,促使秦淮河從西南方向流入長江。如今,秦淮東河工程將透過新闢河道,聯通上游河流,使得秦淮河奔流向東,有效分泄秦淮河流域洪水進入長江。
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秦淮河發源自溧水河、句容河,在江寧區西北村匯合爲秦淮河干流,最終北流至三汊河口入長江,幹流全長約34公里。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爲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爲南京城留下了數不盡的詩詞典故、名人傳說。但又是一條易澇易旱的河,民謠曾流傳「水少愁,水多憂,擔心害怕度春秋」。有關記載,中共建政後到1975年,南京經歷4次大洪水,特別是1954年、1969年洪水尤爲嚴重--1954年秦淮河洪澇災害,漫決圩堤400多處,江寧縣倒塌房屋近4萬間,受災羣衆達25萬多。
1974年,江蘇省政府決定開挖新河分洪。當時江蘇省水電局編制的《秦淮河流域規畫》設計了東線(秦淮東河)和西線(秦淮新河)兩個方案,最終西線方案入選。1975年底,秦淮新河工程開工建設,全長16.8公里,設計流量爲800立方米/秒,極大緩解秦淮河泄洪壓力。
近年來,隨着秦淮河流域城鎮化推進,秦淮河下游河道兩岸已爲城區,加之極端天氣頻發,汛期秦淮河沿線高水位多次出現,2015、2016、 2020年汛期秦淮河主要節點水位超歷史記錄,秦淮河流域下游洪水出路不足的問題再次凸顯。據測算,汛期秦淮河流域的洪水流量約爲1700立方米/秒,而外秦淮河加上秦淮新河設計流量1400立方米/秒,城市行洪尚有300立方米/秒的缺口。
至此,秦淮東河工程被提上日程,這是秦淮河自1975年後時隔50年又一次實施分流。
南京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基建處處長張暉說,規畫建設的秦淮東河線路爲「2+1+2」佈局,即線路由上游運糧河、中心河,中游新開河,下游九鄉河和七鄉河組成,總長約5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