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百年哲學沃土滋養中西文明對話

4月19日,本報以《解碼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爲題,報道了南京大學致力於從國際視角解讀中國發展道路,開闢青年思想引領新路徑的探索。這個暑假,探索在繼續。南京大學哲學學院5名本科生目前正在緊張準備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賽。來自南大哲學學院的這支團隊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爲題,繼續致力於通過海外知識羣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學術評價和理性判斷,動態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爲講好中國故事建言獻策。

這是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縮影。從設立專業課程羣,到組織國際教學實踐和國際交流項目,再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南京大學哲學學院不斷在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上書寫奮進答卷。

在“走出去”中“創一流”:哲學思辨要與全球視野結合

“參加‘挑戰杯’項目的這段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思想是在傳達與交流中產生的,如果希望理解其他文化或者讓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理解自己的文化,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傾聽與對話。”“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挑戰杯項目的學生負責人、南京大學哲學學院2022級本科生馬蘇駿說。這已經不是馬蘇駿第一次和國際學者面對面展開交流。2024-2025學年,她就曾兩次參與學院組織的短期國際交流活動,與日本東京大學、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雅典大學的專家教授討論“理解是否可能”,思考“古希臘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分歧與融合”。

南京大學哲學學院的首任系主任劉伯明是我國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他早早提出“培養融貫中西學術之人才”的教育理念。多年來,哲學學院開拓、利用國際化資源,增設專業外語課程和“劉伯明講座教授”課程、提供短期國際教學實踐機會、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派專項,聘請來自世界各國的10多位著名哲學家擔任學院兼職教授,與國外10多所著名大學的哲學系和相關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切實提升了南大學子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發展能力。

南大師生始終堅持着這樣的信念:哲學的思辨與啓迪從不停留在紙面,文明的互鑑在實踐中才成爲可能。“在此次希臘科考中,我們獲得了與國際學者面對面交流的寶貴機會。在希臘的名勝古蹟、博物館與學校裡,我們各抒己見、積極碰撞,學會了在傾聽中校正自己的視角、在迴應裡發現新的問題,也真正體會到古典學並非封閉的考據,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持續進行的對話。”7月11日參加完希臘科考項目的2024級碩士生童蘇彤說。

哲學學院打造的國際融合學習培養體系讓學生擁有了更多和國際學者展開平等對話的機會。2024年,哲學學院獲批CSC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哲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的第三輪支持,持續派出學生赴比利時根特大學求學;與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簽署雙碩士學位培養協議,併成功派出第一批學生。同時,哲學學院順利實施“東亞文明交流互鑑”創新拔尖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和“古典文明的東西對話與現代互鑑”全球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爲南大學子構建起長短期結合、層次豐富的國際化成長通道。哲學學院副院長劉鵬教授數次帶領學生團隊出訪,見證了學生們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他強調:“當前我院學生的國際化培養不僅在項目數量上取得突破,更注重思想交互的深度賦能。我們構建的國際化培養方案旨在推動學生超越參訪研學層面,進入前沿學術對話的核心場域,引導青年學子通過批判性互鑑與理論交鋒,錘鍊自主思考能力,並主動成爲中國學術敘事的共構者。”

伴隨着哲學學院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南大學子邁向更廣闊的世界。僅2022-2024年,哲學學院研究生出境交流人數就達74人,其中不乏有學生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英國利茲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交換學習或接受聯合培養。近期開展的“東亞文明交流互鑑”和“古典文明的東西對話與現代互鑑”項目中,共有40位南大學子探訪、考察日本東京、希臘雅典和塞薩洛尼基等地區,在文明互鑑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

通過以上項目,哲學學院在寬領域、多層次上實現了與國際社會的交流互鑑,完成“廣佈局”的同時,正着力於“拓深度”。新的世界格局下,哲學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堅持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爲我所用”的道路,培養了大批兼具專業能力與國際視野的高質量人才,讓“學理論”的南大青年不斷“走出去”,自覺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的傳播者。

從“看世界”到“講中國”: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用中國話語迴應“世界之問”,是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工作中探索回答的問題。對此,哲學學院致力於培養青年學生在“看世界”的過程中“講中國”的能力,通過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真實、正確的中國聲音,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如果你看看近來西方對中國的論述,你會注意到,其充滿了與真實的、活生生的中國相距甚遠的敘述和形象。要真正改變這一點,我認爲相當具有挑戰。在我看來,關鍵是我們需要更多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著名漢學家、杜塞爾多夫大學孔子學院原德方院長培高德在接受“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印象”挑戰杯團隊訪談時說。這啓示着南大青年學子不僅要在國際交流中“看見世界”,更要肩負起使命,主動、自信地向世界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源於對中華文明的深度認同、對中國國情的深入瞭解和紮實的專業素養。百年前,劉伯明先生先後以《華人心性論》和《老子哲學研究》爲題的學位論文獲得美國西北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向西方世界講述中國思想,闡釋中國文化的根脈。百年後,2024年5月,南京大學哲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孔偉宇前往韓國國立慶尚大學,參加主題爲“21世紀東亞的後資本主義選擇——馬克思主義視角”的學術會議,並在會上作學術報告,向東亞國家分享“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

如今,孔偉宇已經成爲南京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一名助理研究員,憶及這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經歷,他認爲“在全球思想場域中積極展現中華文明的深邃智慧、貢獻基於中國實踐的系統方案,不僅是對劉伯明先生等南大學人精神的賡續,更是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國際交流經歷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必須以高度的學術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生產,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構建、原創性發展、國際性傳播,實現中國智慧從‘被聽到’到‘被理解’‘被認同’的躍升”。

近三年,南京大學哲學學院不少學生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文章,大批學生受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他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實踐中汲取思想養分,在國際學術對話和跨文化研修中深化全球視野,以行踐知不斷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實現了從“看世界”到“講中國”的轉變。正如《思入風雲——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國際交流學術論文集》編者前言所述,“國際交流的核心意義,恰恰就在於促進學生們在吸收中西方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打造創新性理論,爲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