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4400個深圳園區 銀行人今年“拎包入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周妙妙 深圳報道

超380萬個中小企業紮根,推動深圳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規模連續五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在這座中小微企業最活躍的城市,其普惠金融模式也成爲全國重要的觀察樣本。日前,深圳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許雲飛在營商環境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將在全市園區推行“園區貸”。

“園區貸”是指向產業園區內中小微企業提供的無抵押信貸產品。作爲一款純信用貸款,其風控邏輯在於產業園區、銀行、擔保機構多方協同下,銀行能依託產業園區方依法依規運用入駐企業的房租、水、電、燃氣繳納等多維數據,爲企業精準畫像,量身打造增信服務。

去年7月,深圳金融監管局與市中小企業服務局曾印發《關於大力推動“園區貸”的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園區貸”已在10個園區試點、授信餘額超過110億元。

在全市園區推行“園區貸”,背後是深圳普惠金融對場景化的持續深耕。而場景化解決的是產融對接鏈條長、產品同質化等問題,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可得性和適配性。

業內人士稱,這有助於銀行實現低成本、低風險批量獲客,推動“貸早貸小”;能夠發揮擔保機構融資增信作用,構建多元化風險分擔機制;也有助於提升園區承租率和承租質量;通過發揮政府牽頭組織和服務保障作用,以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爲抓手加快構建良好創新生態。

“園區貸”:普惠金融新模式

記者瞭解到,“園區貸”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深圳“政銀擔”協同推動的一種普惠金融發展新模式。

長期以來,普惠金融面臨着降綜合融資成本、服務下沉增量擴面和可持續發展的“不可能三角”。“園區貸”模式便是解決該“頑疾”的一次有效探索。

其中,深耕園區場景本身針對的便是“服務下沉增量擴面”這一目標。有市場機構統計,深圳園區數量居全國首位,達4423個,上海次之,園區數量爲3428個。

園區,成爲深圳銀行業普惠金融增量擴面、批量獲客的重要場景。這一模式下,監管推動園區成爲銀行完成貸前風險評級、貸後管理的重要參與方,促進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工作方案》,在深圳園區管理運營方、擔保機構、銀行等多方達成合作後,園區方向銀行推薦優質企業白名單,並做好動態管理。

同時,在企業完成數據採集授權的前提下,園區方向銀行提供企業入駐年限、園區排名、工商稅務、水電租賃、專利獎懲等數據。

基於上述數據,銀行方通過設定“常規指標—園區指標—加分項”等多維打分項目爲園區方提供打分卡,園區方按照打分卡測算因素配合銀行進行打分。具體打分卡測算因素由銀行與園區方協商決定。根據打分項,銀行完成風險評級和審覈,併合理確定企業貸款結構,完成授信審批。

以深圳工行爲例,其將專家經營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建立了針對入園企業的多因子的測額模型,引入行內外工商、稅務、信用、交易、司法等數據指標,建立大數據合規審查模型和審批模型;同時依託園區方將入園企業相關數據通過API接口等形式傳輸行內,由園區方協助刻畫企業融資需求畫像,精準測算授信推薦額度。

除了貸前提供企業白名單和多維信息外,園區方還會以不低於每月一次的頻率定期更新數據,配合銀行做好貸後監測事項。如借款人發生積欠租金、環保處罰、違規經營等情況,要求園區方第一時間告知銀行,並在借款人逾期時協助銀行採取相應措施。

園區介入銀行普惠金融“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後,能幫助銀行解決普惠金融兩大難題。其一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其二是管理中小企業對貸款的亂用。

園區之外,擔保機構也成爲銀行的風險管控“夥伴”。據悉,“園區貸”項目發生損失的,貸款本金損失將由銀行、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如有)按照商定比例分擔。

可見,“園區貸”模式能依託園區這一場景實現普惠金融的批量獲客和風險管理,從而降低了銀行獲客成本和貸款審批成本等目標,打破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怪圈。

場景化:一場金融質效提升行動

迴歸到實踐層面,首批試點銀行“園區貸”產品及模式可能各不相同。

“‘園區貸’是監管部門提出的面向小微企業的普惠貸款產品的統稱。”有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悉,監管已將“園區貸”實施情況納入銀行機構年度小微監管評價。

監管要求,“園區貸”具有高額度、低利率、無抵押、快審快批等特點。原則上單戶融資額度在1000萬元以內(含),貸款期限爲1—3年。

其面向的對象主要是初創期、高成長、無抵押的中小微企業,並優先支持“20+8”產業集羣和科技創新、綠色低碳、外貿等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

這類企業要求成立1年及以上,經營及入駐園區時間也需1年及以上,同時要符合銀行信用等級准入要求、相關管理辦法的其他准入條件等。

從深圳金融監管局對“園區貸”的要求來看,該類產品的定位爲普惠金融類產品。試點銀行的實踐也能作出佐證。

以深圳工行“園區貸”實踐爲例,其推出的“園區e貸”主要服務小微科創企業,性質爲一款標準線上普惠貸款產品,具有“輕”“快”等特徵。同時,該行依據“一園一策”的方式與水貝萬山黃金珠寶產業園區、天安雲谷系列園區開展合作,推出兩個小微企業專屬產品。對內,該行也將“進園區”活動等納入“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要求。

對於“園區貸”普惠金融性質的定位,監管也早有表述,本質上是推動普惠金融場景化,以提升服務質效。

近年來,深圳金融監管局將場景化服務作爲普惠金融大文章的重點。園區也僅僅是深圳普惠金融提質增效而深耕的其中一個場景。

去年6月,該局曾印發《關於印發深化場景化服務提升普惠金融質效實施意見的通知》,聚焦“20+8”產業集羣、園區、供應鏈、外貿、民生消費、專業市場、新業態、特殊羣體等八大細分場景,細化服務措施,設計適配產品,提供精準化服務。

在去年舉辦的第十八屆深圳金博會專場活動上,深圳金融監管局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陳飛鴻也曾強調,將“園區貸”經驗複製到其他場景中,提升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