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現炒菜的預製菜“李鬼”如何監管?珠海斗門檢察院制發檢察建議
在外賣平臺,標示爲“現炒”“現做”,宣傳中也聲稱爲現場製作菜品,然而實際使用的卻是“即熱型”成品預製菜,並且在運輸配送等環節存在諸多隱患,冒充現炒菜的預製菜“李鬼”,如何監管?
最高人民檢察院2月20日印發的“檢察機關加強民生司法保障”典型案例,提及了上述案例,藉助行政公益訴訟履職,檢察機關推動預製菜生產質量優化、運輸貯存規範、餐飲服務保障知情權的“三端”全鏈條公益保護,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針對預製菜食品安全線索發現難的問題,2024年2月,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檢察院開展預製菜專項監督活動,通過採集網絡餐飲平臺商家信息、用戶評價數據,調取相關預製菜生產企業和商戶經營許可信息、消協相關食品投訴舉報情況,藉助“現炒”“月銷量”“出餐時間”等關鍵詞的數據碰撞,篩出待覈查線索,再通過實地採買、蹲點調查、走訪約談等方式展開初步調查。
2024年3月15日,斗門區檢察院對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案。經對預製菜生產端、運輸端、餐飲端全產業鏈調查,檢察機關發現,抽檢的14批預製菜產品中普遍添加防腐劑,2批樣品檢出二氧化硫、增塑劑殘留超標;某社區團購平臺冷鏈運輸不規範,將需冷藏、冷凍的預製菜品常溫貯存,3家團購自提點預製菜品解凍後重復冷凍,存在腐壞變質風險;5家餐飲服務經營者使用預製菜未告知消費者,2家餐飲經營者使用“即熱型”預製菜料理包代替現炒菜品進行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2024年3月27日,爲解決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合規運輸貯存、如何平衡消費者知情權與企業經營發展等辦案難點問題,斗門區檢察院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相關行政機關、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益心爲公”志願者、餐飲行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等參與,爲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和產業發展凝聚保護合力。
2024年3月29日,斗門區檢察院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對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爲進行查處,約談網絡外賣平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明示預製菜使用情況,嚴格規範預製菜運輸和貯存,完善預製菜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同時,斗門區檢察院依託與區人大建立的公益保護聯動工作機制,推動預製菜檢察建議銜接轉化爲區人大代表建議,強化監督協同。
收到檢察建議後,行政機關針對料理包食品添加劑超標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問題,針對性開展執法工作。2024年4月5日,斗門區檢察院與相關行政機關、白蕉海鱸預製菜生產企業協作聯動,推動《預製菜 海鱸鰭》(T/GBAS 89-2024)等地方特色預製菜質量和食品安全團體標準出臺,首次在預製菜團體標準中明確“不添加防腐劑”等內容,引導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談及此案辦理的典型意義,最高檢指出,檢察機關辦理涉新業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案件,依託大數據開展監督,聚焦食品安全隱患,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辦案推動預製菜團體標準制定,迴應消費者對防腐劑的憂慮,守護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
據介紹,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堅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依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僞劣商品犯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危害藥品安全犯罪,三類犯罪共提起公訴1.8萬餘件3.6萬餘人。最高檢掛牌督辦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阜陽梅菜扣肉案、天津假防火玻璃案,指導天津、河北檢察機關迅速穩妥辦理“油罐車運輸食用油”案。2024年1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辦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3萬餘件,提出檢察建議1.3萬餘件,提起訴訟2100餘件。
此外,全國檢察機關積極穩妥開展涉食品藥品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探索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