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預言災難沒來焦慮卻還在? 心理師5方法讓你安心下來
看到相關新聞或名人發文時,避免點擊與分享,減少自己持續暴露在焦慮資訊中。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提及2025年7月5日可能發生災難的預言,引發關注。不少人擔憂,即使今天沒大型天災,是否災難仍可能在不久後到來。對此,諮商心理師提出5個方法,協助民衆減緩焦慮與恐慌情緒。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開業諮商所所長黃柔嘉指出,不論是近期的「末日預期心理」,或是過去一段時間的戰爭、關稅等國際事件,都可能喚起人們對死亡的焦慮。尤其「末日預期」往往是一種集體性的情緒反應,在社會動盪下,更容易讓恐慌情緒堆疊加深。
以7月5日的「災難時刻」爲例,黃柔嘉說,許多民衆甚至撐到傳聞的末日時間凌晨3時18分過後才安心入睡;即使預言中的時間已經過去,仍有不少人擔心整個7月都可能發生災難,持續陷入焦慮與恐慌。
黃柔嘉建議,面對焦慮情緒時,可先從身體放鬆開始,例如練習腹式呼吸法,或進行「身體掃描法」將注意力依序集中在頭部、喉嚨、胸口,一路往下延伸至腳底,覺察身體是否出現緊繃、焦慮等反應,並在過程中讓身體慢慢放鬆。
除了放鬆身體,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回頭檢視生活目標。黃柔嘉說,人對死亡的畏懼,往往來自「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也要一個人離開」的孤獨感,但若能增強與親友之間的連結,便可有效降低孤獨與不安。
她也鼓勵民衆思考,近期生活中有哪些努力過的事情,這能提升「生存感」與「意義感」。當一個人有目標並付諸行動,這樣的投入會回饋到內心,讓人意識到「我其實很努力在面對焦慮,也努力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進而降低對死亡的困惑與不安。
在社交媒體使用上,黃柔嘉提醒,看到相關新聞或名人發文時,避免點擊與分享,減少自己持續暴露在焦慮資訊中。應有意識地規畫網路使用,選擇符合個人興趣的內容,避免社羣平臺持續推播聳動、危言聳聽的資訊。
黃柔嘉說,邀請親友實體見面,是減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使網路提供某種連結感,但若能親自相聚、到戶外走走、欣賞自然景觀、短暫遠離3C產品,都能幫助情緒調節,減少「末日預期」與各種負面情緒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