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當大學被吸走了自由的空氣
最近大學校園瀰漫不安,部分大學生響應民進黨的「大罷免」,在校園設攤收連署書,有些學校的攤位遭撤除,遭抗議侵犯言論自由。留言版上充滿火藥味,甚至針鋒相對,仇恨撕裂。
罷免活動進入大學校園連署的政治活動,選邊站的宣傳和連署,卻被教育部長鄭英耀表態是言論自由,引起爭議,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言論自由在大學校園,從來不是簡單的議題。對有威權思想的政府,更視爲必爭之地。
傳統上,大學的言論自由催生了學術自由,也促進市民社會的公共性,然隨着逆民主浪潮襲捲全球,年輕世代都正歷經一場政治主導的全面的大變局。
川普競選時,就盯上那些推行「批判種族理論、跨性別瘋狂以及其他不適當的種族、性或政治內容」的大學,列爲削減預算的目標。
哈佛大學三月間原努力和川普政府協商學校政策未來如何調整:包括禁戴口罩、限制校園抗議活動及審查學術偏見。然而一週後,哈佛收到通知,要求擴大到領導層改革、招生政策改變,以及停止對某些學生組織的承認。更惡劣的,幾個學院必須改革錄取制度,以清除「敵視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國際生。
如此逾越學術自由的紅線,哈佛不能接受,成爲第一所對抗白宮、捍衛高教的大學。校長加伯說哈佛「不會放棄獨立性和憲法權利」。「政府不僅侵犯哈佛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權利,也超出民權法賦予政府的權限。威脅大學致力知識的探索、產出與傳播的根本價值」。
憤怒的川普政府,立即宣佈凍結廿二億美元撥款。
但哈佛的強硬聲明,已喚醒同儕的支持,原本準備屈服的哥倫比亞大學改變立場,聲明拒絕任何「來自政府的強硬幹預」。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也說,「與哈佛站在一起」。正被教育部調查「反猶太歧視和騷擾」的史丹福大學校長說,大學的實力「建立在政府投資而非政府控制的基礎上」。
哈佛對抗川普的威脅,凸顯大學面臨主要困境:政府幹預的威脅、校園內部的壓力、學生和教職員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加劇、「取消文化」的影響。言論環境緊張,對不同觀點容忍度下降,部分師生害怕表達爭議性觀點,如何保障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已是複雜挑戰。
美國媒體進大學調查言論自由現狀,發現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學生,愈來愈覺得第一修正案不能保護他們這類學生。威斯康辛大學有白人學生在社羣媒體傳播種族歧視言論,導致非裔學生會要求學校全面禁止校園仇恨言論。
普渡大學二○一五年通過《言論自由原則》,表示該大學「不僅負有促進活躍和無畏的辯論和審議自由的責任,而且在他人試圖限制言論自由時,肩負保護這種自由的莊嚴責任」。該校設立言論自由委員會,處理大學爭議言論,不但讓校方保持中立,且能避免捲入爭議的一方。他們還制定新生入學的第一修正案培訓和短劇表演,讓學生學習如何應對涉及言論自由的各種困境。
當下政治意識掛帥,穿越公衆言論的雷區,往往使學校陷入兩難,不但時時面臨不同主張者的挑戰,但如果聽從政治指揮,施加任何言論限制,更是帶頭削弱公民言論,戕害學術自由。
回看臺灣,社會上連主張不夠政治正確的言語,也可能受到行政懲處,和政府沒完沒了的騷擾。因爲不當的政治力主導,造成社會緊張,國家撕裂、臺灣撕裂、綠色麥卡錫主義和出征異己,讓民衆感受到寒蟬效應。而試圖消除學術自由的政府巨靈,正在步步進逼,難道我們只能放任它的步步擴張?(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