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遭鎖控誤差致電客服 童政彰:情節若單純,客服應可獲直接解控
民衆遭鎖控誤差致電客服,銀行局長童政彰表示情節若單純,客服應可獲直接授權解控。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銀行阻詐而鎖控民衆帳戶,若民衆致電銀行之後能否立即獲解控?銀行局長童政彰今日在立院受訪時指出,情節若單純,即使是在夜間來電,既然有24小時客服,客服應可獲得銀行的直接授權來爲客戶解控。
金管會採取警示帳戶雙指標的管理,包括警示戶增加比率不得逾其存戶增加比率,並且要和全體銀行的平均值來比較等管理方式,已見成效,童政彰指出,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認爲,不能僅以增速變緩來管理警示戶問題,而是要更積極去看是否下降,因爲警示戶在2年內可自動解控,在一進一出的效應之下,若管控得好,警示戶應要下降纔對,但仍持續增加,就是因爲先前增速太快,因此今年4月起,金管會決定以上述的雙指標方式來更積極管理警示帳戶問題。
對於成果,童政彰也說明,警示戶從110年初的66000多戶,之後每月1千至3千在增加,在今年的1月已正式突破15萬戶,但自從金管會4月對37家銀行(含郵局)採取新管制措施之後,從6月起,比起先前每個月增加警示戶1千、2千戶,6月起已降爲千戶,且逐月下降,如今9月起已經首度下降,當月減少580多戶。
童政彰認爲,很多民衆的帳戶鎖控,的確和銀行因爲金管會管制的新指標而都動起來,導入AI管制以強化可疑帳戶的管控效果,這37家銀行在4月只有10家的警示戶減少,有27家是警示戶持續增加的,但至9月的警示戶減少家數已增至25家的,只有12家警示戶增加。
立委黃珊珊在財委會上質詢時列舉多種案例強調,銀行用AI來作帳戶控管,但有些銀行「過於積極」,造成民衆困境,例如,育兒津貼拿到了,但帳戶被鎖了,甚至也有定時定額的投資款被扣,被鎖的同時卻未被告知,另外,也有團購主,接到團友的轉帳也被鎖,要拿一個個團友對話紀錄給銀行才能解鎖。
黃珊珊強調,鎖完之後至少要告知,還有解鎖方式很複雜,要讓民衆方便,她特別強調,打客服要20分鐘以上,要去現場才能解凍,很不便利,連自己轉帳給自己都會被問,要求銀行在AI管控時設定項目應更精準。對此,彭金隆在備詢時也指出,客服電話難打亦會要求銀行檢討。
童政彰則說明,目前瞭解主要有2家銀行由於警示帳戶多,因此用更嚴格的模型,倘若設控得不精準,就會引起擾民的問題,對此已要求銀行提出檢討改善報告。例如,倘若鎖了幾千戶,結果警示帳戶只有幾百個,就代表必須檢討精準度。童政彰指出,除了要求敏感度更好,銀行局也要求銀行在事發當中,要建立有效處理機制,並要求銀行另增專線,而且簡單的情況,也可透過網路機器人客服來處理。
童政彰說明,銀行對客戶的鎖控,只是暫時管控,目的也是要客戶過來銀行,重作KYC(認識客戶),尤其是金流若突然改變令銀行不解,這種要客戶回來說明的情況國外常見,但臺灣較少見;例如,薪轉戶突然都是扣款,但突然有大量金流進來,銀行也會認爲異常,
對於民衆晚上匯款,但卻發現帳號被鎖住,這時打給客服能否獲立即解決?童政彰對此釋疑,銀行的客服應該不只是能入案而已,既然專線是24小時,較簡單的情況應該可以在幾小時之內完成解控,客服應該可以處理簡單的情況,例如信用卡的客服,在額度調整上仍有簡單的授權。
至於解鎖時間,童政彰也舉例,例如2、3萬元低風險交易,應可很快解控,另外,倘若較不復雜的案子,鎖控之後也可通知客戶。銀行局已找銀行來討論,但有些銀行判讀認爲是高風險的案子,銀行也認爲通知客戶恐有困難,因爲金流複雜,因此會直接通知警方管控,銀行也相信該帳戶爲詐騙戶機率很高,他指出,銀行的作法會迴歸以風險爲基礎的不同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