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長陸治原:逐步擴大覆蓋面 推進民政民生保障向普惠性發展
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3月9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就民生保障改革轉型、養老服務、困難羣體幫扶等民生熱點詳細介紹下階段的具體部署安排。
陸治原表示,傳統意義上,民政工作主要面向特殊困難羣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屬於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具有保基本、兜底線的特點。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順應人民羣衆的需求變化,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
民政民生保障向普惠性發展,概括講就是要推進“四個轉變”。陸治原解釋,一是保障對象從特定羣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羣體轉變。普惠性首先強調的就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二是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爲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爲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託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等,以滿足困難羣衆的需求。三是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爲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睏難羣衆的難題。四是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下一步將在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等領域,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運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讓民政服務更便捷、更可及、更規範。
具體在深化養老服務體系改革方面,陸治原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健全城鄉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進在縣(區)一級健全綜合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在鄉鎮(街道)一級健全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在村(社區)健全必要的養老服務站點,構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優化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專業支撐,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要發揮社區、養老機構對居家養老的支持支撐作用,大力發展助餐、助醫、助潔、助急等上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