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穩妥推進碳市場擴圍,逐步擴展至化工、民航等行業|2025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繳翼飛 北京報道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2025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週年,也是中國“雙碳”目標提出五週年,中國始終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中國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穩妥有序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範圍逐步擴展到化工、石化、民航、造紙等行業,探索碳排放權配額有償分配等政策實施路徑,增加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項目供給。
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郭芳表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行,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2億噸,履約完成率超過99.9%。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排放交易市場順利啓動,由強制和自願兩個碳市場組成的中國碳交易市場體系和中國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正式上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爲碳排放覈算提供基礎支撐。發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的試點,應對氣候變化成爲推動綠色民生髮展的重要抓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當前受多因素影響,主要經濟體綠色低碳政策的不確定性上升。
“我認爲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郭芳表示,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分階段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加快完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健全碳排放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持續豐富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
積極穩妥有序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範圍逐步擴展到化工、石化、民航、造紙等行業,探索碳排放權配額有償分配等政策實施路徑,增加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項目供給,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公正與國際接軌的全國統一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推動建立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建立碳標誌認證制度,促進國際綠色貿易,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建設甲烷監測報告及覈查體系,研究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
郭芳還提出,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財政專項投資、超長期國債對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研究完善綠色稅制,發展發揮環境保護稅調節作用,對環境績效好、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少的企業給予減稅,健全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框架,擴大碳排放、碳減排支持工具實施範圍,完善綠色金融標準,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金融的產品和服務,培育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綠色低碳發展,創造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碳普惠等公衆參與機制,持續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
此外,要加強環境氣候國際合作。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國願與各方一道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認真兌現承諾,增強政治互信,加強政策交流,深化部署合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繼續爲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加強綠色投資和貿易合作,提高對外投資項目環境可持續性,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進出口,要增強環境氣候和經貿領域政策的一致性,避免因經貿摩擦遲滯綠色低碳轉型進程,避免設置單邊貿易壁壘,干擾正常經貿合作。
“作爲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積極貢獻者和實踐引領者,中國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爲氣候領域多邊進程注入確定性和前進動力,爲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郭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