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圍準備工作已完成,將分“兩步走”推動鋼鐵等行業有序入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範圍”。近期,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首批覈證自願減排量完成登記,標誌着全國碳市場建設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3月22日,“2025(第十六屆)鋼鐵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在會上表示,目前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範圍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面完成,將主要從分階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額缺口、優化完善統計覈算制度三方面推進。其中,有序入市將分“兩步走”。啓動實施階段爲2024-2026年度,深化完善階段爲2027年度及之後,屆時將研究配額總量的逐步適度收緊機制,充分發揮碳市場功能作用。

圖: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繳翼飛/攝)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0日,配額累積成交量6.34億噸,成交額434億元。2024年全年成交量1.88億噸,成交額180.44億元,創歷史新高。第二個履約週期成交均價68元/噸,較第一個履約週期提升59%。交易價格一度突破百元大關,目前碳價在90元每噸波動,總體處於合理水平。

逯世澤表示,目前擴大行業覆蓋範圍準備工作全面完成。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市場擴圍各項準備工作,組織60多家單位開展專題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制定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發佈了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覈算報告和核查等6項技術規範,優化升級基礎設施,並面向企業完成功能測試。“十五五”期間,還將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覆蓋CO₂排放量佔比進一步擴大。

不過,逯世澤指出,相較於發電行業,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藝流程更加複雜,涉及的生產參數更多,對科學、準確統計覈算碳排放數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三行業企業來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仍屬新生事物,企業對於市場規則、責任義務還不熟悉,內部碳排放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還有明顯提升空間。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必須統籌好碳減排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穩慎推進市場擴圍各項工作,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羣衆正常生活。” 逯世澤說。

對於接下來擴圍的總體考慮,逯世澤表示,將主要從分階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額缺口、優化完善統計覈算制度三方面推進。

其中,有序入市將分“兩步走”。啓動實施階段爲2024-2026年度,以培育市場主體,夯實碳排放管理基礎爲主要目標,樹立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低碳發展意識。深化完善階段爲2027年度及之後,全面提升各方參與市場能力,研究配額總量的逐步適度收緊機制,碳市場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同時,未來將採用基於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不對配額總量預設上限,不限制企業生產。2024年度各行業企業不設配額缺口,無需支付履約成本。2025和2026年配額整體盈虧平衡,按照“體驗期”式定位,將缺口控制在較小範圍內不影響行業發展,2027年後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將以降低數據質量風險、減少企業工作量爲導向,一方面堅持化繁爲簡、抓大放小,緊盯主要排放源,減少碳排放覈算參數數量,簡化碳排放參數的核算方法;另一方面,堅持分級分類管理,允許數據質量管理基礎薄弱、排放規模小的企業採用缺省值計算。優化管理平臺功能,實現填報錯誤預警、參數自動計算、報告一鍵生成等功能。

“爲更好發揮推動降碳政策工具作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將逐步收緊。建議鋼鐵行業早動手、早準備,積極推動行業企業改進生產工藝,發展低碳技術,降低企業碳排放水平,儘快實現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也爲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打好基礎。” 逯世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