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圍,鋼鐵企業影響幾何

生態環境部3月26日發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標誌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2021年7月,以發電行業爲突破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了上線交易。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

此次擴圍到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佔比將達到60%以上。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諮詢多位行業內人士認爲,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短期將加劇行業分化,倒逼落後產能退出,長期則會驅動更多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投資。

行業影響幾何

根據工作方案,對於三個行業的配額分配,約定是2024年度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於經覈查的實際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配額整體盈虧平衡,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範圍內。2027年以後,將研究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行業配額總量,並逐步適度收緊,推動三個行業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

“這相當於給予行業兩年的緩衝期,更多鋼鐵企業需要對生產流程進行環保改造,投資低碳技術(如氫冶金、電爐鍊鋼、碳捕集等),以降低單位碳排放強度,否則將要支付更大的碳稅成本,”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鋼之家鋼鐵研究院副院長王建伏對記者分析,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後,將直接增加鋼鐵企業的成本。初期需承擔環保改造(約100元/噸鋼)和碳權購買成本,以年產500萬噸鋼廠爲例,若3%配額需購買,按當前碳價計算年成本約2900萬元。而這部分成本的增加,在目前的供需環境下很難完全通過鋼價的提升來消化。

葛昕也認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容,對中小鋼廠的影響更大,因爲他們對成本和投資增加的影響更敏感,而從產能角度看,這也是控制產能規模和降產量的新工具,碳追蹤和碳排放交易的實施會對鋼鐵產量的釋放有抑制,因爲產量越高,要補的碳權就越多,從而倒逼鋼產量的下降。

從整個行業競爭格局來看,王建伏預計將加速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集中度只有41.2%,遠低於國際水平。“此外還可能帶來區域競爭格局的重塑,比如河北、江蘇等鋼鐵大省的減排壓力加劇,產能可能向清潔能源富集地區(如西南水電資源區)轉移。”

鋼企如何應對

多位行業人士建議,在鋼鐵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後,鋼鐵企業需要儘快建立嚴格的碳排放覈算、監測和報告體系,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發佈覈算與覈查指南,明確了關鍵參數管理(如燃料計量、自動監測技術應用)。

據記者瞭解,一些鋼鐵企業已經開始爲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做準備。比如河鋼集團就已實施《河鋼集團模擬全國碳市場交易工作方案》,旨在通過模擬真實碳市場環境,使各控排企業提前適應碳市場交易流程及規則,提高對碳減排市場化的認知度。

“在我國之前,歐盟已通過碳排放調節機制立法,2026年正式實施,鋼鐵、水泥、化肥等六個行業的出口商須向歐盟報告其碳排放量,這對所有鋼鐵企業釋放一個信號,超強度排放的鋼鐵產品出口到歐盟都要付出碳關稅的代價。”河鋼集團副總經理李毅仁指出,“所以我們支持中國將鋼鐵納入碳交易體系,企業也應儘快學習全國碳市場的各項市場規則,組建專業團隊,並將內部的碳減排管理工作納入日常議程。”

而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對生產流程進行升級,也是鋼鐵企業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徑。目前國內一些鋼鐵企業已經在部署和展開一系列探索突破性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和世界最新低碳生產流程的工程化實踐。

比如中國寶武董事長鬍望明就表示,高爐內以氫代碳,是鋼鐵降碳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鋼鐵行業未來實現碳中和的解決方案之一,爲此,中國寶武進行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HyCROF)的商業化探索。

王建伏則對記者分析,隨着鋼鐵生產流程的改造升級,對上游煤焦、鐵礦石等傳統的鍊鋼原材料的需求或出現結構性下降,因爲電爐鍊鋼更多依賴廢鋼,廢鋼回收產業則將迎來快速週期,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

鋼材市場怎樣了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的鋼產量相關數據,已經反映了電爐工藝流程的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份,我國粗鋼產量16630萬噸,同比下降1.5%;生鐵產量14075萬噸,同比下降0.5%;但鋼材產量22409萬噸,同比增長4.7%。

對此,葛昕分析,粗鋼和生鐵的產量同比下降,但鋼材產量還在增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電爐生產的鋼材增加。而從全國粗鋼產量及噸鋼利潤的數據來看,今年前兩個月國內鋼鐵生產企業處於“減產虧損”的局面,噸鋼虧損9元,較上年同期減少78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2025年1-2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虧損15.5億元,同比減虧130.6億元。

“今年以來,國內鋼材市場呈現明顯區間震盪的行情,但鐵礦石等原料成本仍維持在相對高位,使得整體行業依然陷入虧損局面,”葛昕告訴記者,不過隨着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落地,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效應在不斷增強,1-2月份的鋼鐵生產供給穩定增長,市場需求逐步擴大,其中集裝箱、裝備製造、工程機械、汽車、船舶和家電等製造業用鋼需求依然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