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普惠性民生工作向困境兒童和全體老年人延伸拓展
3月9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邀請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衛生健康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會上有記者提問民政部部長陸治原,民政部如何落實推進加強普惠性民生建設工作?
陸治原表示,隨着我國社會發展,要順應人民羣衆的需求變化,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的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概括講就是推進四個轉變。第一個轉變,保障對象從特定羣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羣體轉變,普惠性首先強調的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比如說兒童福利。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升,我國孤兒、棄嬰大幅度減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保障成爲社會關注的重點,需要推動兒童福利從孤棄兒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延伸。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少子化的特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弱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提出需求。這就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從過去保障“三無”老人爲主向全體老年人拓展。
第二個轉變,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爲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隨着社會的進步,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精神關愛、社會融入和自我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單一物質幫扶已經不能夠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現實需要。對此,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爲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託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等,以滿足困難羣衆的需求。
第三個轉變,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爲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比如說社會救助,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睏難羣衆的難題。比如說養老工作,政府保障好“三無”老年人的養老,發展基本養老服務,同時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調動社會力量資源,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增加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給。
第四個轉變,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將在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等領域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應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讓民政服務更便捷、更可及、更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