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應推廚餘資源化轉型
每年廚餘總量仍有不少經高溫蒸煮後養豬「飼料化」,如今因非洲豬瘟,讓該不該禁止廚餘養豬,再度被關注。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強調,傳統廚餘餵豬的模式存在「難以百分之百確保蒸煮完全」的致命漏洞,足以讓臺灣的養豬產業遭受毀滅性打擊。政府也應趁此時機推動「安全廚餘資源化」轉型,讓防疫與環保並行。
吳碧霜建議,應建立「環保飼料認證制度」,以制度化方式明定高溫滅菌、防疫安全、污染防制及碳足跡管理標準;並輔導業者升級設備,從傳統蒸煮轉向高壓滅菌或生物轉化技術(如黑水虻、發酵蛋白等),同時推動資訊公開與追溯平臺,確保廚餘來源與去向透明可監管。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建議,現階段可輔導各縣市政府先做簡易堆肥,類似民間團體作法,將所有廚餘埋入已裝滿竹屑或木屑的廚餘堆肥箱,不建議直接送焚化爐廚餘去化,因爲養豬廚餘鹽分含量高,會腐蝕爐體。長遠規畫,則是根據各縣市特性設置適當的廚餘處理設施,包括高效掩埋場、厭氧發酵場、黑水虻設施。
環境部環管署副署長林左祥說,這幾年透過輔導轉型,廚餘養豬場逐年減少,以家戶廚餘來看,相對於早期高達六、六成用於養豬,現在只有四成二。
林左祥說,地方縣市要選擇哪一種去化設施,是因地制宜,像是生質能廠適用廚餘量大的縣市,才能達到規模經濟。現在也有三成的去化方式是高效堆肥,只要兩週就能產出肥料。
目前臺中市外埔綠能園區設有生質能廠,透過厭氧發酵沼氣發電,沼渣、沼液可當有機肥料,目前每天收一百公噸生廚餘。臺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說,今起每天加收五公噸熟廚餘進場,並逐步增加,測試二個月,若去化效果佳,將擴大收熟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