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寧德時代加持,港股IPO募資規模登頂全球 陳翊庭:香港市場基礎深厚,支持大規模融資需求

今年以來(截至5月21日),香港交易所(HK00388,以下簡稱“港交所”)總共新上市23家公司,其中不乏改寫港股歷史的重磅存在。蜜雪冰城(HK02097)刷新港股新股認購紀錄,寧德時代(HK03750)上市更助力港股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市場一舉榮登2025年全球募資額榜首。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難掩興奮。5月25日,他發文表示,今年以來,香港新股集資額超過76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七倍,且已接近去年全年新股集資總額的九成。“從港股今年以來的出色表現,到更多的海內外公司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研發中心和區域辦事處,都反映出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對香港的信心。”

回溯去年同期,港股募資額還在全球TOP10徘徊,彼時香港交易所總裁陳翊庭剛上任不久。而僅一年時間,港交所就重返全球TOP1,今年也恰逢港交所上市25週年。

這背後自然是受到多重因素助推,但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港交所過去一年以來對港股流動性、市場效率的改革。

近日,香港交易所總裁陳翊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寧德時代作爲目前全球最大的IPO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這表明香港市場基礎非常深厚,具備支持大規模融資的堅實基本面。港交所從年初至今已收到的上市申請接近100宗,正處理審批的上市申請大約150宗。其中不乏龍頭企業,集資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也有不少。“我們對目前IPO的申請情況非常滿意,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會繼續努力。”

多舉措爲發行人“拆牆鬆綁” 科技企業上市熱潮將持續

5月初,香港資本市場迎來重大變革,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聯合發佈公告,正式推出“科企專線”。該專線爲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量身打造,不僅優化上市申請流程,還突破性允許企業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爲科技企業上市開闢“綠色通道”。

作爲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創科產業一直備受重視。近年來,港交所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不斷放寬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限制。

從2018年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新規“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設立,到2023年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框架“18C章”(特專科技公司)的推出;從2024年8月降低特專科技公司上市門檻,到如今“科企專線”的落地,港交所政策調整的節奏不斷加快、力度持續升級。

事實上,“科企專線”早被納入香港特區政府2025年度至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足見其戰略意義。港交所此舉旨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全球創新和高增長科技企業首選上市地的地位,通過不斷優化制度環境,吸引更多優質科技企業匯聚香港,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陳翊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科企專線”推出後,市場反應非常好,上市部門已經接到很多諮詢。從寧德時代(H股)的上市來看,科技企業上市熱潮將持續,希望企業利用好“科企專線”。

此外,港交所去年底還就改革新股市場的定價機制及公開市場要求進行諮詢。陳翊庭表示,此次改革建議可能是近三十年來對香港新股定價機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調整,旨在讓規則適應市場變化,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此次改革首先是在不損害投資人利益的前提下,優化有關公衆持股量的要求,爲發行人“拆牆鬆綁”,放寬不必要的限制,提升香港市場對發行人的吸引力;其次,提高更有議價能力的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在新股定價過程中的參與度,從而提升新股定價的效率。

“先A後H”公司數量增多 海外公司亦來港股掛牌

在今年赴港上市的公司中,“A+H”上市公司類型佔據了不小的比例,且融資額多數也較高,如寧德時代也是“A+H”上市,目前其港股股價表現仍然超過A股。

陳翊庭指出,今年“先A後H”上市的公司數目較多,這也是今年港股IPO的一大趨勢。很多在境內A股已經上市的公司,希望搭建一個海外融資平臺,因此會選擇來香港上市,這也能支持這些企業的出海計劃。目前已經申請和公佈的“A+H”上市公司大概有40多家,預計未來幾個月有更多這類公司在港上市。

去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宣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以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區內領先的國際新股集資市場的吸引力。符合相關條件且市值達到100億港元的、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赴港上市的審批時間得到大幅縮短。

對於市場關注的“中概股”迴流問題,陳翊庭也表示,幾年前已經有一批“中概股”企業因爲看好香港能提供的支持,選擇在港交所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這些企業的市值已經佔所有於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市值七成以上。不少“中概股”未來可以考慮來香港上市,在這方面港交所會積極做好準備。

除了中國企業,不少海外公司也青睞港交所這一平臺。近期,‌總部在新加坡的生物醫藥公司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覓瑞集團)已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來自泰國的椰子水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也已經遞表港交所。

除了IPO之外,陳翊庭還補充道,在增發方面,港交所近期也完成了兩個超過50億美元的融資項目。這也再次證明了無論是在IPO領域還是增發領域,香港作爲融資平臺,今年到目前爲止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港交所業績屢創新高 仍在大力注入流動性和市場活力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若有新一輪中概股迴流,一方面能增加港交所上市費,另一方面有望進一步提升港股交易活躍度,港交所有望全面受益。

2024年港交所多項核心財務指標創歷史新高。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創224億港元新高,較2023年上升9%;股東應占溢利創131億港元新高,較2023年上升10%。

今年港交所又延續了2024年的高增長。2025年第一季度,港交所的收益和溢利均創歷史季度新高,同比、環比均實現增長。其中,收益實現近69億港元,同比上升32%,較2024年第四季度上升7%;股東應占溢利約爲41億港元,同比上升37%,較2024年第四季度上升8%。

收益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爲市場交易格外活躍,港交所旗下現貨、衍生產品及商品市場的成交量均有所上升令交易及結算費增加。

一季度,香港市場的股本融資活動在顯著反彈,港交所融資總額已位居全球第二。多家A股公司同步尋求在香港上市,香港新股市場在一季度強勁增長,股本證券集資額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四倍。

進入2025年,港交所也在大力開展多項戰略舉措。如其與迅清結算有限公司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關係,致力於豐富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生態圈;推出新產品,爲市場注入更多活力和流動性;繼續拓展認可證券交易所的範圍,容許更多地區的企業來香港第二上市。